忻州經濟開發區光伏產業園區標準化廠房及配套設施建設項目(二期)現場一片繁忙景象,建筑面積逾17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已拔地而起,配套設施主體施工全部完成。山西建投物貿公司憑借其高效的供應鏈管理,已為項目累計供應4.9萬余噸關鍵物資,確保了項目順利進行,實現了施工零停滯。
物貿公司累計為項目供應4.9萬余噸物資
該項目總建筑面積20.23萬平方米,涵蓋標準廠房單晶車間、固廢庫、危廢庫、化學品庫等10余項功能建筑及配套設施。建成投產后,將形成年產16GW·N型單晶硅棒的生產規模,預計實現年銷售收入50億元、上繳稅收2.3億元,直接帶動1500人就業。
項目不僅規模大、工期緊,對物資供應的穩定性和及時性更是提出嚴苛要求——僅鋼筋型材單月用量峰值就高達18000噸,遠超常規項目水平。如何確保“物資不斷供、施工零停滯”,成為物貿公司面對的關鍵挑戰。
戰略采購筑基 數字協同提效
光伏項目物資需求高度集中且特殊:鋼筋以HRB400EΦ12mm、Φ14mm、Φ16mm等中小型規格為主,型材則聚焦熱鍍鋅槽鋼、角鋼及定制化產品,再加上作業面廣、到貨窗口緊湊,傳統采購模式難以滿足。
為此,公司聯合建投集采中心,突破傳統“人盯人”的保供模式,構建起以數智化為核心的物資管理體系,采用“屏管貨”創新模式。首先,與省內外多家核心鋼廠及型材制造商建立了穩固的中長期戰略合作關系。通過簽訂年度框架協議、實行鎖量采購模式,既確保了上游廠家的穩定排產,又有效規避了市場價格波動風險,為項目提供了優質且價格優惠的物資保障。其次,將集采范圍從主流鋼筋延伸至C型鋼、Z型鋼等關鍵型材與連接件,實現項目85%以上結構需求“一站式”配齊。
在此基礎上,公司著力打造以數字平臺為中樞的協同機制。大宗物資數智化交易管理平臺將集采獲得的穩定資源與項目現場的實際需求進行高效匹配,實現了從需求匯總、供應商排產到物流發運的全鏈條數據互通。這種“需求—供應—項目”三端的無縫聯動,徹底改變了以往信息滯后、溝通不暢的局面,將物資配送的及時率提升至98%,周轉效率提高15%以上,為項目實現“零待料”施工提供了堅實基礎。
全程管控護航 數據賦能溯源
光伏項目對型材的防腐性能、截面尺寸等有嚴格的定制化要求,物料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工程的安全與壽命。公司將管控環節深度嵌入從供應商準入到材料進場驗收的全過程。
進場材料可全程溯源,確保100%合格
在源頭端,組織項目人員、技術專家共同赴廠,對供應商的生產工藝、質量保證體系進行實地聯合評估,確保準入門檻;在生產過程中,實施關鍵節點的協同監造,確保產品符合定制標準;材料抵達現場后,則執行由供應商、項目部、物貿公司三方共同參與的聯合取樣、送檢與簽認程序,且所有質量文件均通過平臺同步留存,實現了質量責任的全程可追溯。這套環環相扣的質控體系,依托大宗物資數智化交易管理平臺實現了質量問題可預警、可追溯,確保了進場材料100%合格,從源頭上為項目的長期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堅實保障。
智慧物流牽引 平臺閉環驅動
檢驗保供能力的“最后一公里”,在于能否將物資精準送達分散的作業點。針對光伏項目“點多面廣、時序交錯”的典型特點,公司深度融合其自建的山西建投智慧物流平臺,構建了從計劃、調度、在途跟蹤到電子簽收的端到端數字化閉環。
公司利用智慧物流平臺實現全流程數字化管理
在運營層面,整合了超過10家優質合作車隊、1000余臺車輛的運力資源,形成了覆蓋廣、彈性強的運力池;計劃下達后,平臺即可實現智能派車,將傳統依賴人工、耗時數小時的調度流程壓縮至分鐘級,極大提升了響應速度;裝卸貨狀態、車輛實時GPS軌跡均在平臺一目了然,使項目方能精準預判、安排接收;貨物送達后,一鍵電子簽收功能使貨權轉移瞬間完成,所有數據實時留痕,有效杜絕了紙質單據管理可能引發的差錯,簽收準確率達成100%。
公司以數據驅動替代傳統的人工干預,實現了各業務環節的高效無縫銜接。該模式使物資管理的整體效率提升超過70%,平均每批次業務操作耗時節省4小時,顯著降低了管理成本,以實實在在的效能變革,確保了萬噸物資在需要的時間點“隨叫隨到”。
此次實踐不僅驗證了數智化保供體系的可行性,更證明數智化并非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對工程管理模式、組織效能的深層變革,為集團推進集約化、標準化供應鏈體系建設,提供了扎實的數據支撐和標桿案例。
未來,公司將繼續深化供應鏈協同、智能物流、數字平臺的融合模式,為更多重大工程項目提供高質量、高效率、高可靠性的物資保供服務,為服務重大工程建設、助力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