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作風是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等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一種風氣,是企業在各種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一貫態度和行為處事的風格。“知行合一 堅韌不拔”是山西建投的企業作風,是建投鐵軍砥礪前行的力量源泉。“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山西建投人始終將這一作風融入隊伍血脈、注入企業靈魂,從標桿項目的攻堅實踐到管理體系的革新突破,讓“知行合一”變為行動自覺,讓“堅韌不拔”化作精神底色,成為推動企業穿越市場周期、領跑行業發展的管理共識與行動指南。
務實篤行敢為先:以“知行合一”鍛造成果導向的行動鐵軍
“知行合一”的核心,在于將“理念認知”轉化為“實踐動能”。以拉薩南北山曲水縣營造林先造后補工程項目為例,其“知”,是項目團隊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內化為行動自覺,以敬畏自然之心守護高原生態屏障,以契約精神踐行“造一片林、綠一方土”的莊嚴承諾;其“行”,是項目團隊將生態保護認知轉化為可落地的技術方案,實現理念與實踐的深度統一。
拉薩南北山曲水縣營造林項目
項目建設中,團隊秉持“科技賦能生態修復、人才培養支撐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構建了全方位的創新實踐體系。在科技應用方面,團隊充分運用前沿科技為施工作業提供有力支撐。VR虛擬現實技術構建了沉浸式虛擬作業環境,幫助施工人員提前熟悉復雜現場作業條件,有效提升實戰技能和安全意識。無人機遙感監測系統對挖坑、栽種、填土、施肥等全流程進行遠程監控,內置的氣象監測模塊實時采集關鍵環境數據,為苗木生長提供科學依據。在科學灌溉中,團隊采用太陽能控制系統與滴灌、噴灌系統相配合,通過中央控制平臺實時監測土壤墑情、氣象數據和水箱水位,并根據樹種特性和生長階段差異精準分配水量,自動調節閥門開關,實現精準灌溉控制,使水資源利用率大幅提升。這些技術創新不僅攻克了高海拔施工難題,更將生態保護理念轉化為可操作的工程實踐。
項目灌溉系統
同時,團隊創新構建“建管育”一體化人才培養機制,通過項目實戰培育了一支既懂技術又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團隊采取“項目即課堂”的實戰化培養模式,培養了3名農用無人機運輸操作員及掌握高原特殊環境生態修復方法的項目經理后備人才,并且將項目實踐經驗系統總結為《生態修復項目人才培養手冊》,為后續生態工程儲備了專業力量,實現了項目建設與人才成長的良性循環。
通過科技與人才的雙輪驅動,團隊成功破解了高原生態修復的技術瓶頸,既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又形成了可復制推廣的經驗模式,真正實現了生態效益與工程實踐的有機統一。如今,在海拔3600米至4000余米的拉薩南北山上,千萬株新綠扎根凍土,一幅立體生態畫卷正沿河谷徐徐舒展。
千錘百煉終成鋼:以“堅韌不拔”淬煉攻堅克難的精神鐵軍
“堅韌不拔”,是在急難險重面前“不退縮”,也是在技術瓶頸面前“不放棄”。忻州市康養園區建設工程(一期)施工項目,功能分區復雜,需同步滿足“教學、實訓、康養”三大功能場景,僅實訓中心就涉及12類醫療模擬設備的安裝,且施工精度要求達“毫米級”。
忻州市康養園區建設工程(一期)施工項目效果圖
面對該難題,團隊深入理解“適教適訓”需求,白天在現場嚴格校準軸線,將偏差控制在3毫米以內,夜間則組織技術骨干深化圖紙,將抽象標準轉化為12項量化指標和具體參數,確保建筑功能與教學需求完全匹配。通過系統化的精準管控,最終實現了醫療模擬設備的“零誤差”安裝,保障了不同功能區域的高效集成與適用性。
忻州市康養園區建設工程(一期)施工項目實景圖
施工期間,遭遇連續20天降雨,引發基坑邊坡位移風險,團隊連夜組織3名行業專家開展論證,制定“分段注漿+鋼板支護”方案,經過72小時連續輪班作業,完成注漿120立方米,成功將邊坡位移控制在規范允許范圍。針對實訓中心醫療設備接口與設計不符的問題,聯合設備廠家和設計單位4次現場協調,3天內出具3版解決方案,通過“定制化接口適配器”實現設備精準對接。冬季施工期間,面對混凝土強度難達標難題,團隊創新采用“地暖預熱養護法”——在混凝土澆筑后啟用地暖系統,將養護環境溫度穩定在15-20℃,保障混凝土7天強度達標率100%,避免低溫對工程質量的影響。
忻州市康養園區建設工程(一期)施工項目實景圖
最終,項目主體結構較計劃提前15天完成,順利通過結構驗收,獲評“忻州市優質工程”。
作風即戰旗,精神是脊梁。當行業變革加速、市場競爭加劇,山西建投人始終以“知行合一”為行動羅盤,讓每一項理念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以“堅韌不拔”為精神鎧甲,在每一次挑戰中彰顯鐵軍本色。這份作風與精神,既是集團一直堅守的“根”與“魂”,更是未來踐行“實力建筑 恒久傳承”愿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