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市婁煩縣層巒疊嶂的群山間,尖山鐵礦采場南幫一道全長464米的“地下防滲長城”正展露雛形。這是由山西建投勘察院公司以EPC模式總承包的尖山鐵礦采場南幫土質邊坡92—100勘探線防滲帷幕注漿工程。
創新設計 疏堵并舉構筑立體治水網
為精準破解地質難題,項目團隊在設計階段便全面研判地層變化與地下水條件,經多輪論證,最終確定以構建高質量防滲帷幕為核心,配套外側降水井系統,融合先進注漿工藝與科學降水技術,形成“疏堵結合、立體控制”的地下水綜合治理方案。
平面布置圖
團隊設計的防滲帷幕構筑起一道堅實的地下阻水屏障:沿預定軸線布設雙排梅花形注漿孔,通過灌注水泥漿液形成連續堅固的地下防滲墻,有效阻斷地下水滲流,提升南幫邊坡的穩定性。帷幕全長約464米,西接現有結構,東延至東北側形成完整封閉體系,共設注漿孔375個,總鉆孔進尺約43000米。帷幕頂、底分別深入粉質黏土層與中風化巖層各10米,徹底截斷了主要含水層,確保了帷幕連續性和阻水可靠性,為后續作業創造干燥安全條件。
與防滲帷幕“堵水”功能形成互補的是降水疏干技術。項目團隊在帷幕外側15米以外區域,按25~30米間距布設18口降水井,形成降水帶以降低水位、緩解水壓。結合地質與水文數據,科學設計井深60~150米,確保排水效率。井管選用φ146鋼管,外包尼龍濾網及濾料層,并配備潛水泵與自動感應系統,通過實時監測地下水位變化并自動調節水泵啟停,實現智能降水管理,為施工創造良好條件。
技術攻堅 破解瓶頸夯實質量根基
在復雜地質條件下開展“帷幕阻水+降水疏干”聯合治理時,項目團隊堅持問題導向,強化技術引領,系統施策突破鉆孔成孔、孔口管作業等關鍵技術瓶頸,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施工經驗。
鉆孔結構圖
針對覆蓋層松散、易塌孔這一施工難題,項目團隊采用“優質泥漿護壁+跟管鉆進”綜合工藝。施工過程中,通過動態調整泥漿性能參數,在塌孔風險段及時提高泥漿濃度;當遇到嚴重塌孔風險時,立即啟動跟管鉆進工藝進行加固。進入注漿段后,則嚴格采用清水鉆進工藝,確保巖面結合質量。這套工藝體系有效保障了鉆孔“打得進、穩得住”,為后續作業提供了可靠保障。
針對孔口管施工中易下沉、起拔困難等技術難題,項目團隊創新研發“兩級鉆頭+注漿鑲鑄”工藝體系,成功攻克孔口管作業的關鍵瓶頸。通過優化鉆頭選型、細砂回填及控制注漿壓力等措施,有效防止漿液上竄,待凝足夠時間后再繼續鉆進,在保證鑲鑄質量的基礎上,實現了全孔施工結束后孔口管的順利起拔,從根本上消除了“卡管”隱患,為類似地質條件下的鉆孔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技術解決方案。
匠心管控 精細管理鑄就品質標桿
項目團隊秉持“管理護航、品質為先”原則,通過精細化管理全方位保障工程質量。在技術實施環節,針對帷幕孔施工,通過“測斜—分析—糾偏”閉環機制嚴控成孔精度:采用高精度測斜儀定期監測孔斜情況,實時掌握施工動態。開孔階段嚴格采用減壓慢轉工藝配合粗徑鉆具,確保初始垂直度達標;鉆進過程中通過地錨固定、加長鉆具及控制鉆速等綜合措施,將孔斜率始終控制在設計范圍內。一旦監測發現偏斜,立即采取掃孔、回填等針對性措施進行糾偏,全過程保障鉆孔位置精準,為后續施工奠定堅實基礎。
灌漿質量管控貫穿施工全過程,項目團隊通過多路灌漿監控系統實現自動記錄與實時監測,推行“一段一策”精準控制。針對不同地層特性,先進行可灌性試驗確定最佳漿液配比,采用多級水灰比動態調整,必要時添加外加劑提升漿液性能。施工中嚴格把控壓力、注入率和時間等關鍵參數,確保每段灌漿質量可追溯。遇到串漿或吃漿量異常時,立即采取間歇灌漿、速凝調控和分級升壓等應對措施,有效控制漿液擴散范圍,既保障了防滲效果,又避免了材料浪費和地層擾動。
目前,該項目主體工程全部完成,正在進行蓄水池修建工作。下一步,項目團隊將系統總結本次“疏堵結合”綜合治理的技術成果與管理經驗,形成標準化作業流程。同時,持續監測帷幕防滲與降水系統的運行效果,確保這一“地下防滲長城”長期穩定發揮效能,為礦山的安全生產與綠色轉型提供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