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山西建投煤設院集團負責設計的三元煤業建(構)筑物下充填開采項目投入運行。該項目占地2.41公頃,設計內容包含矸石破碎倉儲系統、配比攪拌系統、輔助充填系統和智能化充填控制系統。
項目實施的核心挑戰在于其煤炭資源位于建筑物、水體和鐵路“三下”壓覆區域,傳統的開采方式必然引發地表沉陷,嚴重威脅安全。為此,團隊展開了全方位、定制化的深度設計攻堅,最終形成了以“膏體智填”為核心,“全固廢”利用和“智能化”控制為兩翼的系統化解決方案。
“全固廢”點金術:變廢為寶的綠色材料革命
為解決傳統充填材料成本高、來源受限的問題,項目團隊創造性地將環保壓力轉化為設計優勢,研發并應用了“全固廢”膏體配方。該工藝通過精確調控材料級配和濃度等關鍵參數,將礦區堆積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固廢轉化為性能優良的充填材料,既保證了膏體的流動性、強度和穩定性,又實現了固廢資源化利用。
為支撐這一創新工藝,團隊配套建設了全封閉破碎篩分系統和智能配比攪拌站,并創新采用波狀擋邊帶式輸送機,構建了“破碎—輸送—配比—攪拌—管道輸送—采空區充填”的完整工藝鏈。該輸送系統通過獨特的波狀擋邊設計,顯著提升了物料承載量和輸送穩定性,杜絕了撒漏現象,同時以更小的占地面積實現了更高的輸送能力,優化了場地布局。
這一以廢治廢的設計方案,結合高效的輸送保障,不僅為膏體提供了穩定、經濟的來源,更實現年消納煤矸石47.10萬噸、粉煤灰7.07萬噸,有效解決了周邊地區固體廢棄物處理難題,為煤礦綠色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撐,實現了資源釋放與環境保護的設計雙贏。
“毫米級”智控芯:精準智能充填系統
為實現“三下”區域開采所必需的毫米級沉降控制目標,項目團隊在設計方案中深度集成了先進的智能化充填控制系統。該系統作為項目的“神經中樞”,融合了計算機、控制與通信技術,由通信系統、地面集控系統、管路閘閥和液位實時監控系統、生產管理系統以及視頻監視系統等子系統構成,實現了地面集中控制、井下關鍵參數遠程監測、故障預警及操作過程可追溯等核心功能。該智能控制系統的精確設計與穩定運行,有效保障了充填作業的質量和效率,成功將地表下沉量控制在10毫米以內,滿足了安全開采的嚴格要求,同時提升了整體生產效率。
項目的成功實施帶來了顯著效益,設計區域成功釋放可采儲量898.17萬噸,累計釋放壓覆資源19.5萬噸,有效延長礦井服務年限達12.47年,將深埋地下的“呆滯資源”轉化為了支撐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
下一步,項目團隊將不斷優化技術方案,拓展應用場景,加速推進“全固廢”膏體充填智能化技術的標準化進程與跨區域規模化應用,為煤炭行業安全、綠色、高效發展提供更強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