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醫療機構專家依托“云上婦幼”遠程醫療平臺對介休市婦幼保健院醫護人員進行實時腹腔鏡手術指導。山西日報通訊員攝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山西醫院著力建設研究型病房,讓更多患者享有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成果。圖為重癥監護室醫護人員為患者進行床旁支氣管鏡檢查。山西日報記者秦洋攝
我省普惠托育工作探索“醫育結合”新路徑,圖為洪洞縣中醫醫院兒科醫生在托育機構舉辦小兒推拿講座。山西日報通訊員攝
山西省人民醫院專家開展多學科遠程會診,為縣域疑難重癥患者提供治療方案指導。山西日報記者秦洋攝
健康小屋為村民筑起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圖為在鄉寧縣臺頭鎮嘉和村健康小屋,醫務人員在為村民測量血壓。閆銳鵬攝
長治市中醫醫院醫生對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出具的肺結節病例診斷結果進行會診。山西日報記者楊晨玉攝
山西省中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郭霞(中)認真指導年輕中醫師辨證施治,提升中醫針灸技能。山西日報記者秦洋攝
運城市平陸縣常樂鎮張家溝村大學生村醫王平入戶開展村民健康管理工作。山西日報通訊員攝
鄉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持續提升,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改革提檔升級,“中醫藥強省”建設穩步推進,“一老一小”普惠服務不斷完善,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不斷滿足……金秋時節,正是收獲的季節,一份沉甸甸的高質量發展“健康答卷”正在三晉大地上徐徐展開。
近年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論述精神和對山西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實施健康山西戰略為主線,精準對接人民群眾對優質健康服務的需求,持續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能力建設,提升醫療服務整體效率和質量,為中國式現代化山西篇章筑牢健康根基。
實施鄉村醫療衛生固本強基行動,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截至目前,我省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改革實現了患者門診次均費用、住院次均費用、年住院率3項指標持續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陽曲縣侯村鄉西黃水村村醫程燕,大學畢業后便在此工作,至今已有7年。這幾年,她親眼見證了村衛生室更換、添置了不少檢查設備,村民的健康管理也越來越規范。“村衛生室硬件越來越好,我們的診療服務水平也在穩步提升,村民的健康更有保障了。”程燕說。為了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底”織密兜牢,我省實施鄉村醫療衛生固本強基行動,95%以上的村衛生室達到基本醫療有保障標準,并建成61個縣域醫療次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所有街道。與此同時,行政村衛生室村醫服務和醫保定點接通結算實現全覆蓋,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充分享受基層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紅利。
晉中市壽陽縣南燕竹鎮白家莊村,村衛生室藥品種類就有500余種,鎮急救站的120救護車實現了“15分鐘救治圈”全覆蓋,“智慧流動醫院”每年為農民提供免費的健康體檢……談及村民醫療條件的改善,從醫多年的村醫徐志忠頗為感慨:“村里醫療條件與城里差距真是縮小了。”
近年來,我省持續鞏固縣級醫療集團一體化管理優勢,71.8%的縣人員編制由醫療集團統一調配使用,建立縣醫院醫師派駐鄉鎮衛生院、基層人員送培上級醫院“雙向流動”機制。晉城市陵川縣人民醫院全科醫生蘇柳玉就是其中的一員。去年,蘇柳玉下沉幫扶附城鎮丈河村村衛生室,在這里工作了半年時間。隨后又輪轉到新的村子繼續開展幫扶工作。她說,無論人員如何調配,丈河村都至少有3名縣里的醫生在崗,村衛生室的工作也獲得當地村民的認可。近年來,陵川縣大力推進村衛生室規范化建設,依托縣域醫共體組織102名醫生崗位輪訓、下沉幫扶村級醫療衛生機構。
前段時間,一名53歲的女患者突發胸痛,前往晉中市祁縣昭馀鎮衛生院就診,當班醫務人員立即為其進行心電圖檢查并將檢查圖像上傳至祁縣醫療集團平臺,祁縣人民醫院值班醫生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并迅速啟動胸痛中心應急預案,120救護車前往衛生院轉診的同時開通綠色通道。患者被確診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救治,轉危為安。急危重癥患者的快速救治,彰顯著優質高效的整合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也為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改革提檔升級增添了更豐富的內涵。
截至目前,我省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改革實現了患者門診次均費用、住院次均費用、年住院率3項指標持續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更多群眾愿意留在本縣就診。
值得關注的是,我省緊緊抓住影響群眾健康的突出問題,正在以打造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改革升級版為重點,謀劃實施“縣域慢性病防治一體化建設示范項目”,通過開展縣域慢性病管理中心建設,創新縣鄉村一體、醫防融合機制,推行縣域慢性病“防、篩、診、治、康、管”一體化服務,探索“政府主導、三醫協同、集團管理、中醫特色、資源整合、數智賦能、人才支撐、多元治理”的改革新路徑。
中醫藥強省建設深入推進,基層服務陣地不斷筑牢
今年以來,我省推進國家中醫區域醫療中心、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協同“旗艦”醫院等重大工程建設,積極探索“中醫藥+文旅”“中醫藥+康養”新模式
古色古香的中醫診區、濃郁醇厚的中草藥味道……走進長治市平順縣苗莊鎮衛生院,年輕的中醫師們正在給前來就診的患者把脈、針灸、推拿、拔罐……中醫師王英說,自從2022年衛生院中醫館建成之后,周圍很多居民會優先選擇到這里看病問診,為此,要掌握更多實用的中醫藥技術,才能服務好更多群眾。
2023年5月,由省衛生健康委主辦、省中醫院承辦的“百名醫師傳幫帶,千鄉(鎮)萬村興中醫”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項目正式啟動。這是一項旨在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的重大舉措。通過選拔優秀醫師,分批次對基層中醫藥人員進行培訓以及跟師,使他們掌握更多實用、有效的中醫藥技術,從而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水平。王英作為培訓班的第一批學員參加了培訓學習,她的中醫辨證施治能力進一步提升。
省衛生健康委正在深入運用好“百師千徒”培訓成功經驗,并納為中醫藥常態化工作開展,持續優化和擴充省級師資隊伍,滾動式培養鄉鎮衛生院中醫、中西醫結合醫師,下沉到村衛生室等開展“末梢”醫師培訓,為全省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活水”。
走進平遙縣中醫院中醫綜合治療區,這里設置有7個獨立治療室,能滿足更多患者的就醫需求。治療區在原先開展普通針灸、推拿、拔罐等基礎上,創新增加了浮針、雷火灸等特色中醫治療方法,增添了艾灸機器人、艾灸儀等現代化設備。和平遙縣中醫院一樣,我省各地的縣級中醫院充分發揮中醫藥“簡便廉驗”特色,正在為當地群眾提供更優質、更便捷、更人性化的中醫藥服務。
隨著中醫藥強省建設的深入推進,我省15個縣(市、區)創評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縣,62個“兩專科一中心”,93個灸療科落地生根,中醫藥特色優勢在基層大放異彩,群眾就醫選擇更多元、便捷。中醫館服務內涵升級,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閣加速建設,太原市100個標準化中醫閣成惠民亮點,基層中醫藥發展“樣板間”不斷涌現。全省中醫藥基層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服務基礎明顯夯實、服務陣地不斷筑牢,中醫藥服務的便利性得到明顯增強。
近年來,我省始終把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擺在重要位置,高位推動中醫藥強省戰略,深入實施中藥材生產和質量提升、中藥工業現代化、中醫藥科技創新等七大工程,努力將中醫藥產業打造成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賽道。
在山西中醫藥大學的中藥炮制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工作人員使用熱分析儀炮制十大晉藥之一的山楂。實驗室主任張朔生告訴記者,中藥炮制技術中最關鍵的是炒制,炒制的核心是火候的控制。過去,火候的把控大多依賴老藥工的經驗,難以標準化、規模化。現在,科研團隊借鑒材料學和燃料學熱分析的相關方法,將傳統中藥炮制中文火、武火、中火的溫度范圍量化到精確的溫度點,從而達到炮制工藝的精準化。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正在為山西中醫藥現代化和產業化發展提供強勁動能。今年以來,我省推進國家中醫區域醫療中心、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協同“旗艦”醫院等重大工程建設,在全國率先出臺《山西省提升中藥質量促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強調提升晉藥品牌價值,構建晉產名藥品牌矩陣,積極探索“中醫藥+文旅”“中醫藥+康養”新模式,推動我省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造福三晉人民。
推動在更高水平上實現“病有所醫”,滿足群眾多樣化健康需求
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啟動以來,“國家隊”優質資源下沉,強化技術輸出,通過專家派駐、技術平移、標準化管理等方式,正在快速提升我省醫療水平
腫瘤患者的治療是爭分奪秒的戰爭,而信息化管理就是提效最好的工具。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山西醫院放射治療科物理技術室主任邢曉汾告訴記者:“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派遣常駐專家李寧教授擔任放射治療科主任后,使用總院的信息化管理經驗重新構建了臨床業務流程,實現了精細化和智能化的診療決策,對醫生和患者的幫助很大。”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啟動以來,“國家隊”優質資源下沉,強化技術輸出,通過專家派駐、技術平移、標準化管理等方式,正在快速提升我省醫療水平。
截至目前,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山西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山西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山西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太原醫院等4所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醫院的管理運營、診療服務、科研創新水平和醫患滿意度明顯提升,疑難危重疾病占比逐步提升,平均住院日和費用下降,越來越多的群眾實現了“大病不出省”。
王廣發教授是我國介入呼吸病學的領軍人物。2024年12月,“王廣發呼吸病學山西工作室”正式落戶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太原醫院,工作室同時入選2025年度全省外聘專家工作室建設名單。王廣發教授憑借其在呼吸系統疑難病、少見罕見病及危重癥診治方面的卓越成就,正在助力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太原醫院打造結構優化、技術精湛的呼吸病學人才隊伍,為山西本地患者帶來更多福祉。外聘專家工作室的建設,是我省衛生健康系統在更高水平上實現“病有所醫”的一項具體舉措。截至目前,通過實施“四個一批”科技興醫創新計劃和醫學隊伍“五個提升”培育計劃,培育創新人才70人、創新團隊27個,培育建設26個重點實驗室。新建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8個,建設外聘專家工作室110家。我省持續推動在更高水平上實現“病有所醫”,不斷增加優質醫療服務供給,著力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
我省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務取得新突破。通過加快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對執行政府指導價的普惠托育機構補助實現全覆蓋,全省117個縣級公辦示范性綜合托育機構全部投入運營,新增1.24萬個普惠性托位。醫育結合試點從婦幼保健機構拓展到綜合醫院、中醫院和鄉鎮衛生院。隨著普惠托育服務內涵不斷提升,嬰幼兒家庭享受托育服務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幸福是什么?對老年人來說,便是“有所養,有所醫”。隨著全省老年健康服務擴面延伸,醫養結合持續提質增效,改擴建護理型養老床位1333張,41所基層服務機構已為2.3萬余名老人開展護理需求評估,服務2.1萬余名有需求的老人。
我省持續推進健康山西建設,大衛生大健康工作格局邁入新階段。堅持預防為主,深入實施健康山西18項行動和愛國衛生運動,努力實現“少得病、晚得病、不得病”。全省愛國衛生運動縱深推進,健康促進行動深入人心,慢病防控體系持續完善,“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理念深入人心,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提前達到國家“十四五”規劃目標。(秦洋)
夯實基層醫療根基 增進百姓健康福祉
健康是民生之基、幸福之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明確“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
所有行政村衛生室達到基本醫療有保障標準,縣綜合醫院全部達到二甲醫院水平,縣域一體化改革實現患者門診次均費用、住院次均費用、年住院率3項指標持續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近年來,我省以實施健康山西戰略為主線,持續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能力建設,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系統連續、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從大學生村醫扎根鄉土到縣域診療能力躍升;從中醫藥服務遍地開花到區域醫療中心輻射帶動,一系列舉措精準發力,不僅展示了我省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強基提質的扎實成效,更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三晉大地的生動實踐。
固本強基、織牢基層“網底”,是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關鍵之舉。基層醫療是守護群眾健康的第一道防線,以基層為“根”,才能托住健康山西這棵參天大樹。從持續實施“建高地、兜網底、提能力”強醫工程、鄉村醫療衛生固本強基行動,到有力推進“縣級醫療機構綜合能力提升”三年行動和“千名醫師下基層”行動,山西以硬件升級補短板,以人才下沉提能力,有效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更可貴的是,我省以打造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改革升級版為重點,謀劃實施“縣域慢性病防治一體化建設示范項目”,創新縣鄉村一體、醫防融合機制,推行縣域慢性病“防、篩、診、治、康、管”全鏈條服務,真正實現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
傳承創新,激活中醫藥服務新動能,是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重要支撐。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瑰寶,在基層醫療服務中具有獨特優勢。通過出臺《關于促進中西醫協同高質量發展的十二條舉措》,實施“百名醫師傳幫帶,千鄉(鎮)萬村興中醫”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推進中醫醫療服務全覆蓋等一系列舉措,山西讓“簡便廉驗”的中醫藥在基層煥發光彩,并成為推動健康服務普惠可及的重要力量。中醫藥強省戰略高位推動,不僅服務于百姓健康,還培育了中醫藥產業這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賽道,展現出傳統中醫藥與現代科學融合發展的廣闊前景。
提質擴容,打造優質醫療新高地,是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強勁引擎。更好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高品質健康服務需求,既要強基層,也要建高地,以優質資源輻射帶動整體能力提升。我省全力推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和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努力聚人才、優服務,讓“大病不出省”從愿景變為現實。最新三級公立醫院績效監測數據顯示,我省綜合排名為全國第11位,較上年度上升9個位次,這意味著“病有所醫”向更高水平邁進,是群眾就醫獲得感提升的有力證明。
醫療衛生強基層、固基礎、保基本,是一項惠及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需久久為功、系統推進。從織牢基層網底、激活中醫藥動能,到打造醫療高地,我省作出的每一項舉措都緊扣群眾需求、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都凝聚著民生溫度。未來,我們仍需在深化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改革、強化人才科技信息化要素支撐、延伸擴展惠民便民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讓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好惠及三晉百姓,為建設健康山西奠定堅實基礎。(鄔帥莉)
專家下沉 技術生根
家門口 樂享優質醫療
特寫1
“您放心,房顫控制得很好,目前不需要再次手術。”9月25日,在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山西醫院(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病中心診室里,副院長李圣耀仔細望聞問切后,和藹地對患者崔先生說。
“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和北京一樣好的醫療服務,真是老百姓的福氣!”70多歲的崔先生欣喜不已。數月前,他房顫舊疾復發,但不想再次手術。經多方打聽,慕名找到心血管專家李圣耀。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他的房顫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生活質量顯著改善。
這只是我省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不斷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的一個縮影,類似的治療案例比比皆是。2021年3月,省政府與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簽署協議,依托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合作共建國家中醫區域醫療中心。同年4月,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派駐第一批工作組進駐山西醫院開展工作,至今已有涵蓋臨床、管理、藥學、護理、科研等5批次,143名專家以常駐、定期、短期等不同方式,全力支持和推動區域醫療中心建設。
“在派駐專家的指導與幫扶下,我院心血管學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診療水平大幅提升。新建的急性胸痛診療院內綠色通道,實現了對心血管急危重癥患者的迅速及時搶救;介入科成立以來,冠脈介入手術量呈階梯式躍升。”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志耕表示,中心還針對重點病種如高血壓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形成規范的中西醫診療體系,臨床效果良好。
為充分發揮國家中醫區域醫療中心輻射引領作用,醫院牽頭成立山西省中醫心病、腦病、周圍血管病、肛腸病4個專科聯盟,醫聯體規模達36家,有效帶動了基層醫療機構的發展。
文水縣中醫院與西苑醫院山西醫院緊密攜手,打造醫聯體模式實踐典范。西苑醫院山西醫院的資深專家團隊每周到文水縣中醫院出診查房,讓縣城百姓免去長途奔波前往省城大醫院看病的辛勞與麻煩。“自形成幫扶關系以來,我院各科室的變化有目共睹,醫護人員在耳濡目染中不斷成長,業務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文水縣中醫院院長張金旺表示。今年7月,李圣耀博士工作室落戶文水縣中醫院,為雙方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博士團隊不僅專注于心血管疾病的前沿研究,還定期舉辦學術講座、培訓等,為基層醫院培養了一批具有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醫療人才。
為持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讓更多基層群眾受益,醫院廣泛開展義診和志愿服務,累計服務群眾上萬人次;同步開展區域醫療中心專家山西行活動,已赴平遙、清徐、五寨等15個縣區開展義診幫扶20余場,輻射帶動周邊中醫醫療水平提升。如今,三晉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便捷、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極大增強了看病就醫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周慧芳)
特寫2
從“有”向“優” 提升服務
鄉野間 中醫守護健康
9月中旬,靈石縣夏門鎮衛生院中醫館內,藥香與艾草香交織縈繞,53歲的趙阿姨握著醫師張建洪的手反復道謝。半年前,飽受頭暈手麻困擾的趙阿姨偶然從鄰居口中聽說“鎮衛生院中醫館治頸肩腰腿痛很管用”,便揣著厚厚的檢查報告找到了夏門鎮衛生院副院長張建洪。
經過細致問診,張建洪為趙阿姨制定了穴位埋線治療方案。治療初期,趙阿姨就覺著脖子“松快了不少”;半個月后,頭部已能自由轉動60度,手臂發麻的癥狀幾乎消失;完成兩次療程后,她不僅能輕松操持家務,還能陪著孫子在村口廣場追逐跑動。
夏門鎮衛生院中醫館自2020年6月成立以來,已成為百姓心中的“健康港灣”。館內122種中成藥、309種中藥飲片撐起了村民的“藥箱子”,針灸、埋線、雷火灸等“六類十項”中醫藥適宜技術搭起了專業的“診療臺”。2個診室、2個治療室分工明確,診斷床、火罐、煎藥機等設備一應俱全,村民不用跑縣城,在家門口就能抓齊藥方、看好病。
“我們3個中醫師各有擅長。”張建洪的自信,源于實打實的技術底氣。為了精進醫術,他曾專程拜靈石縣中醫院的晉中市名中醫郭建基為師,三年間,白天跟師坐診學經驗,晚上整理病例悟精髓,最終帶著傳統醫學師承出師證書回到基層,把中醫真本領送到鄉親身邊。
據統計,2024年,夏門鎮衛生院全年診療8495人次,其中中醫藥就診量達3444人次,占比超四成。每10個來衛生院看病的村民里,就有4個主動選擇中醫藥服務。這份認可的背后,除了醫師團隊的過硬技術,更離不開與靈石縣中醫院、靈石縣人民醫院的“手拉手”合作,使優質醫療資源真正“沉”到了鄉村末梢。
從村民出門就能找到靠譜中醫師,到村中醫館能做針灸、灸療,還能配齊藥方,再到上級醫院的優質資源“沉”到家門口——中醫藥服務,正一步步從“有”向“優”升級。未來,隨著人才、技術、資源的持續賦能,更多基層中醫館將成為鄉親們健康的“近鄰守護者”。(韓林芳)
特寫3
一戶一檔 五色分開
小病不出村 大病及時治
“陳叔叔,您最近的血壓控制得很好,一定要堅持按時吃藥、定期復查,有任何不舒服隨時給我打電話!”9月29日早上8時,運城市鹽湖區泓芝驛鎮衛生院店頭村衛生室里,衛生室負責人呂苗為村民陳盛測量血壓后,細心地叮囑他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
“現在的衛生室環境好了,設備多了,我們日常看病也不用出村了。”陳盛道出了眾多村民的心聲。2023年,店頭村衛生室全面升級改造,房屋使用面積由之前的80平方米擴展到現在的300平方米,增設了多種醫療設備以及公共衛生室、中醫閣等功能室,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硬件設施升級的同時,衛生室的醫療健康服務也在提質增效。為精準服務轄區內1100余名常住居民,衛生室全面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目前轄區內的老年人,高血壓、糖尿病、精神障礙患者及建檔立卡戶已全部完成家庭醫生簽約。
“為了服務好重點人群,我們采取‘一戶一檔,五色分開’的管理方法。這些檔案盒上不同顏色的貼紙代表著不同的病種,拿取時一目了然,能快速掌握村民健康狀況。”在店頭村的公共衛生室里,呂苗從檔案柜中抽出一份村民的健康檔案,指著上面的圓形貼紙介紹說。這些健康檔案資料不僅留存在村衛生室,還被錄入區醫療集團公共衛生系統,為醫生分級診療、精準用藥提供了數據支撐。
看病開藥、入戶隨訪、疫苗接種、健康宣教……自從2010年來到衛生室任職,呂苗每天都奔走在基層一線。對于行走不便或有突發情況的村民,她都是隨叫隨到。“呂大夫是真負責!哪里需要她,她就往哪兒去。”談起呂苗,70多歲的村民原秀芳不禁豎起了大拇指。兩年前的一個夜晚,原秀芳獨自在家時突發不適,情急之下撥通了呂苗的電話。呂苗接到電話后第一時間趕到原秀芳家中,發現她的病情緊急,便立刻聯系她的家屬,一同將她送到運城市中心醫院搶救,直到她脫離危險以后才默默離開。
“基層工作雖然辛苦,但也讓我收獲滿滿。我愿意一直守在這里,為推動基層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呂苗堅定地說。如今,店頭村衛生室以更完善的硬件設施、更精準的健康管理、更暖心的醫療服務,將“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時治”的健康愿景,變成村民觸手可及的生活日常,筑起守護村民健康的堅固屏障。(楊家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