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榮縣康之道生態旅游度假區松林環抱古樸民居構成一幅生態圖畫。李克榮攝
夏縣尉郭鄉農民收獲馬鈴薯。張秀峰攝
平陸縣關家窩村吊蔓西瓜喜獲豐收。閆鑫攝
吉縣蘋果標準化種植基地,工人在機械作業。閆銳鵬攝
鹽湖區劉村莊村的韭菜花已成農民增收主導產業。山西日報通訊員攝
平定縣一公司養殖鱘魚帶動群眾增收。劉勝攝
堯都區中心養老院暖意融融。王輝耀攝
稷山縣開展中醫惠民活動。栗盧建攝
孝義市舉行和美鄉村足球聯賽。劉海霞攝
垣曲縣一合作社內村民將夏椒裝袋。崔松良攝
黎城縣依托紅色資源,走出一條因旅而富之路。李寧攝
左權縣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縣城面貌煥然一新。張文軍攝
初秋時節的三晉大地,處處涌動著生機與希望。行走在我省的田野鄉間,一幅產業興旺、百姓富裕、鄉風文明的動人畫卷徐徐展開。近年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山西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擺在突出位置,以“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持續加勁發力,以最堅決的態度、最有力的舉措,狠抓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從晉北的高標準農田到晉南的設施農業園區,從黃土高原上的特色養殖基地到古村落里的文旅新場景,三晉大地正經歷深刻變革,煥發出蓬勃生機與活力。
從“特”“優”到“優質” 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您放心,這批木耳都是剛采收的,品相好、分量足,下午就能安排裝車!”8月16日,中陽縣暖泉鎮弓陽村的王建軍一邊給客戶打電話,一邊麻利地把晾曬好的黑木耳裝袋,黝黑的臉上滿是笑意。誰能想到,幾年前的他還在外地打工,為生計奔波。
近年來,中陽縣將黑木耳產業作為“頭號”農業支柱產業重點打造,出臺“木耳產業三年行動方案”等政策,推出菌棒獎補、“木耳貸”等扶持措施,有效激活產業發展動能。如今,“全國木耳十大主產基地縣”“全國黑木耳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示范縣”等榮譽稱號,成了中陽縣以政策賦能“特”“優”農業發展的生動注解。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興則鄉村興。近年來,我省立足黃土高原獨特自然稟賦,以“特”破題、以“優”取勝,推動農業產業從“有沒有”向“好不好”“強不強”轉變,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扎實推進五大平臺建設讓農產品“暢起來”。按照全省域布局、全要素集聚、全產業推進的要求,我省穩步推進“南果、中糧、北肉、東藥材、西干果”五大平臺建設。2024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達4727.4萬畝,總產量293.74億斤,均超額完成國家任務。其中:南果平臺連續7年成為我省農產品出口第一大平臺;中糧平臺已建成國家級雜糧生產基地6個;北肉平臺產品分銷至全國31個省(區、市)及省內30多家企業;東藥材平臺形成中藥飲片、中成藥、藥食同源產品等9大類500余種產品體系;西干果平臺國內交易平臺與跨境出口平臺均已建成運營。
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讓市民餐桌“優起來”。我省加強政策調控與指導服務,持續優化畜產品供應結構,實現肉、蛋、奶產量在畜產品總產量中各占約1/3的均衡格局。在5市37縣打造雁門關農牧交錯帶,區域內肉類總產量、奶類總產量分別占全省的27%、76%。三年來,先后支持陽高、澤州、高平、太谷4個生豬調出大縣(市、區),方山、榆社、天鎮等12個肉牛大縣,以及山陰、應縣、云岡、天鎮4個奶牛大縣(區)建設。2024年,全省肉、蛋、奶產量分別達169.5萬噸、132.6萬噸、146.1萬噸,較“十三五”末分別增長66.8%、34.7%、24.9%;規模養殖比重提升至75%。
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讓特色產業“強起來”。我省進一步調優特色蔬菜、特色水果、道地中藥材的結構與品種,優化產業布局、推動提質增效。2024年,全省蔬菜播種面積346.6萬畝、總產量1108.9萬噸,較2017年的254.8萬畝、806.7萬噸,分別增加91.8萬畝、302.2萬噸。其中:設施蔬菜形成以五大盆地30個縣為主的核心生產區;露地特色蔬菜建成以邊山丘陵為主的30個特色蔬菜生產基地;夏秋冷涼蔬菜主要分布于晉北高緯度地區及太行山、呂梁山高海拔山間盆地。全省果園總面積595.8萬畝,果品總產量1109.1萬噸,較上年增加27.1萬噸,同比增長2.5%。我省堅持“適地適栽”原則,推進四大優勢水果產業帶建設:太原以南邊山丘陵區蘋果產業帶、晉南—晉中—忻定丘陵區梨產業帶、晉南桃及特色水果產業帶、雁門關以北杏產業帶,四大優勢區果園面積、產量分別占全省總量的87.2%、95.8%。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599.7萬畝,產量71.5萬噸,形成太行山、太岳山、恒山、呂梁山、晉南邊山丘陵5大道地中藥材生產優勢區,明確連翹、黨參、苦參、丹參等39種晉產道地中藥材的道地產區。
從“脫貧”到“共富” 拓寬農民增收新渠道
8月20日,晨曦微露,長子縣鮑店鎮東街村紅五星梅花鹿養殖基地內,鹿鳴聲此起彼伏。基地負責人李帥介紹,基地采用科學養殖方式,模擬適宜生長環境、精準調配飼料,養殖的梅花鹿品質優良,同時延伸產業鏈,開發鹿茸片、鹿血酒等產品,去年附加產品銷售額突破50萬元。
“光自己富裕還不夠,得讓產業紅利惠及更多鄉親。”李帥的承諾正在變為現實。在基地務工的東街村村民丁世濤,談起如今的工作,臉上寫滿笑意:“在家門口上班,每月能穩穩拿到3000多元工資,日子比以前寬裕多了!”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所有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我省始終將農民增收放在突出位置,通過就業幫扶、產業帶動、政策扶持等多種方式,讓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笑容越來越甜。
就業幫扶為農民增收“搭橋梁”。我省深入開展“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等“10+N”公共就業服務活動,拓寬產業帶動、幫扶車間等就地就近就業渠道。2024年,全省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108.64萬人,規模穩中有增。“呂梁山護工”“榆社古建工匠”等特色勞務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帶動一批農民走出大山、實現增收。來自呂梁市嵐縣的護工郭建麗說:“通過培訓,我拿到了護理證書,順利與北京的家政公司簽約,每月工資6000多元,我要走出大山,在奮斗中實現自己的價值。”今年,我省還將實施脫貧勞動力高質量務工就業行動,確保就業規模穩定在95萬人以上,讓更多農民靠勤勞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產業幫扶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我省對約2.3萬個產業幫扶項目開展分類指導,建立“四個一批”管理臺賬,帶動約489萬農民增收。在隰縣,玉露香梨產業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金果子”,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動全縣80%以上農戶參與,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在平順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5萬畝,形成從種植到加工的完整產業鏈,帶動2萬多農戶增收。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為農民增收“添底氣”。我省出臺支持脫貧人口增收30條措施與支持低收入縣農民較快增收14條舉措,從產業、就業、社會保障等多方面發力。針對種糧農民,將推出小麥種植每畝疊加補貼120元的政策;針對養殖戶,出臺促進肉牛奶牛生產穩定發展8條政策,對育種、凍精、防疫等環節給予補貼。在應縣金城鎮龍泉村,66歲的玉米種植戶孫緒站在地頭難掩興奮:“現在種糧有補貼,技術有指導。去年種了5畝多玉米,秋天顆粒飽滿,平均畝產超過1200公斤。今年玉米長勢依舊不錯,肯定能再獲豐收。”
今年,我省還將在農業農村系統管理的重點項目中推廣以工代賑模式,吸納當地農民就地就近參與建設,讓農民在項目推進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入。
集體經濟壯大讓家底“厚起來”。我省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提質行動,推動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下的行政村基本“清零”。通過發展特色產業、盤活集體資產、開展服務性經營等方式,讓村集體有能力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在晉城市澤州縣,巴公鎮東四義村依托文旅產業發展、標準化廠房出租,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500多萬元,不僅為村民繳納醫保、社保,還建成文化活動中心、老年日間照料中心。今年,我省將扶持約760個行政村實施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讓更多村莊實現“強村帶民富”。
從“塑形”到“鑄魂” 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移風易俗樹新風,全民動員不放松,喪事簡辦要執行,奢侈浪費不光榮……”7月中旬,呂梁市離石區鳳山街道生態園社區小廣場上,由呂梁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承辦的移風易俗文藝巡演首場演出熱鬧開場。
三弦書《移風易俗樹新風》用通俗易懂的唱詞,細細闡釋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道理;三句半《文明鄉風進萬家》以詼諧語調抖出“包袱”,讓觀眾在笑聲中領會文明鄉風的深意;傘頭秧歌《移風易俗即興編唱》用本土方言將身邊事編進曲調,句句唱到居民心里。生態園社區黨委書記呂宏麗說:“這些節目接地氣、有溫度,把移風易俗的新內涵講得透徹。社區將以此為契機,把宣傳融入日常服務,讓文明新風在基層扎根。”
鄉村振興,既要“面子”美,更要“里子”實。我省以鄉風文明建設為抓手,推動移風易俗、提升鄉村治理水平,讓文明新風尚在三晉大地落地生根。
移風易俗讓鄉村風氣“清”起來。針對高額彩禮、人情攀比等突出問題,我省出臺《推進農村高額彩禮問題綜合整治工作方案》,開展“農村移風易俗主題宣傳月”活動,推廣“零彩禮”“低彩禮”典型案例。侯馬市新田鄉東莊村將婚事標準細化到用餐標準、參與人數、煙酒規格、文明用餐等方面,印成宣傳單下發到戶,并在村委會、文化廣場等醒目位置張貼公示,讓文明新風逐步融入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交城縣以“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為目標,創新推出“一約四會”機制和“六項行動”,有效破解高額彩禮、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如今,越來越多的鄉村摒棄陳規陋習,形成勤儉節約、文明向善的新風尚。
文化活動讓鄉村生活“樂”起來。去年,我省成功舉辦第7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山西主場活動,承辦全國村跑長治站活動,啟動“大地流彩——山西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村BA”“豐收杯”農民乒乓球賽等群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在晉中市太谷區,農民豐收節上,打谷賽、剪紙展、民歌會等活動精彩紛呈,農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在運城市萬榮縣,“村BA”籃球賽吸引18支球隊參與,賽場邊擠滿觀眾,歡呼聲、吶喊聲此起彼伏。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凝聚了人心、提振了精氣神。
鄉村治理讓農村社會“穩”起來。我省持續推廣積分制、清單制、鄉村治理數字化平臺等務實管用的治理方式,提升鄉村善治水平。沁水縣鄭村鎮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為載體,村民通過參與垃圾分類、志愿服務、孝老愛親等活動獲取積分,積分可兌換生活用品,有效激發了村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河津市樊村鎮大力推廣應用村級服務平臺,緊盯民生需求豐富服務場景,幫助村干部辦好各類民生實事,溫暖了民心,融洽了干群關系,激活了鄉村治理的新動能。今年,我省將持續開展鄉村治理骨干人員培訓,創新培訓模式,切實提升治理人員素質能力,讓鄉村更加和諧穩定。
如今的三晉大地,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然吹響,產業興、百姓富、鄉風正的美好圖景正逐步變為現實。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省奮力推動“三農”工作再上新臺階,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讓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李全宏)
錨定振興航向 讓百姓越走越有奔頭
“要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振興,讓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越走越有奔頭”。2022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對山西工作提出新要求,為新時代“三農”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對于山西而言,這既是必須扛起的政治責任,更是破解農業農村發展難題、惠及千萬農民的行動指南。
現如今,從太行深處的特色種養到黃河岸邊的生態農業,從易地搬遷安置區的安居樂業到鄉村治理的新風正氣,三晉大地正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基石、以鄉村振興為抓手,書寫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生動答卷。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山西制定促進脫貧人口增收四方面30條政策措施,真金白銀投入、超常舉措推進。全省脫貧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底的10352元增加到2024年底的14905元,年均增長9.5%,高于同期全省經濟年均增速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山西立足“特”“優”農業稟賦,走出產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融合發展之路。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去年山西糧食總產量達293.74億斤,超額完成國家任務,今年更以糧食單產提升工程為抓手,在20個縣開展整建制單產提升,推廣“膜側播種+”“淺埋滴灌+”等有機旱作技術,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田”。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山西新創建2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培育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039家,打造高粱、中藥材等9個百億級產業鏈,“有機旱作?晉品”品牌從廣州、成都走向全國,既讓“土特產”變身“金招牌”,更讓農民深度融入產業鏈條,分享發展紅利。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山西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激活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在科技賦能上,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5%,高于全國水平,雜糧基因編輯、丘陵山區智能農機等31個攻關項目破解產業痛點;在改革破題上,農村承包地、宅基地“兩塊地”改革試點覆蓋11個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累計交易額達5.7億元,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下行政村基本“清零”;在鄉村建設上,今年統籌31億元建設300個精品示范村、2500個提檔升級村,積分制、數字化治理覆蓋更多行政村,高價彩禮專項整治讓鄉風更文明,一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畫卷在三晉大地徐徐展開。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從脫貧攻堅的“一個都不能少”到鄉村振興的“一個都不能掉隊”,山西始終把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山西正鼓足干勁,落實糧食安全、防返貧、產業振興等“八項工程”,既解決好農民“急難愁盼”的現實問題,更謀劃好“十五五”農業農村發展的長遠藍圖。相信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鄉村面貌不斷改善、農民收入穩步增長,三晉百姓定能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征程中,日子越過越紅火,越走越有奔頭!(李全宏)
特寫1
沁水縣土沃鄉南陽村——
紅色賦能 文旅興村
“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承擔……”8月12日上午,沁水縣土沃鄉南陽村中國抗日軍政大學太岳分校舊址里回蕩起激昂的《抗大校歌》。循聲看去,70多位學員正手捧書本、認真學唱。
他們是來自晉城市委新聞中心、晉城市城區融媒體中心等單位的黨員干部。大家在抗大校園里唱紅歌、觀展陳、看情景演繹,在“抗大禮堂”上黨課、開展互動式黨史學習,收獲滿滿。
“怪不得大家都要來南陽。這里不僅底蘊豐厚,而且從內容流程到環境設施都非常完善,真是一個感受抗戰文化、接受紅色教育的好地方。”晉城市委新聞中心的石鵬深有感觸地說。
配餐、送餐,接待、收銀。中午時分,南陽村“寫生基地”餐廳里,工作人員忙得不亦樂乎。“自從村里發展起紅色文旅產業,我們就在家門口上了班。”忙碌中的村民員工張林霞笑容滿面,“現在村里來的人越來越多,大家跟著掙錢,越干越有勁兒。”
歷山腳下的南陽村曾經是個貧困村。脫貧攻堅以來,該村依托中國抗日軍政大學太岳分校舊址等紅色資源,在晉城市政府辦公室、沁水農林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等單位的幫扶下,大力發展文旅產業,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
“光是由沁水農林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集中運營的教育培訓基地以及‘迎白花居’‘寫生基地’等餐飲住宿配套項目就吸收30多名村民就業。還有許多人自己干起了餐飲、特色民宿、土特產銷售,收入更是逐年遞增。”晉城市政府辦公室派駐南陽村第一書記、幫扶工作隊隊長李俊杰告訴記者,南陽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20年的15萬元增長到了90多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從9000多元增長到了1.8萬元。
“今年上半年,村里接待團隊、游客數量已超過3萬人次。近期,我們又引進了山西百年紅色培訓中心打造的全新的‘我在南陽上抗大’項目,進一步提升了服務品質。”李俊杰信心滿滿地說,“激揚紅色動力,做強紅色文旅,我們南陽的明天一定更紅火。”(王天曉)
特寫2
大寧縣昕水鎮而吉村——
產業扎根 幸福臨門
“今年的頭茬果個頭和甜度都比預想的好!”8月13日清晨,大寧縣昕水鎮而吉村的寧脆蘋果園里,晶瑩的露珠還掛在果葉上,村委會委員馬艷軍站在果樹旁,眼角眉梢都是藏不住的笑意。
不遠處的智能監測屏上,土壤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數據正實時跳動,這套水肥一體化系統像給果樹裝上了“智慧大腦”,精準調配著每一株果樹的“膳食營養”。
可誰能想到,2023年村里動員大伙兒嫁接寧脆蘋果時,不少人只是觀望。直到馬艷軍和村“兩委”帶著村民奔赴鄰縣的蘋果基地“取經”,看到掛滿枝頭的蘋果能夠變成實實在在的收益時,大伙兒心里的石頭才算落了地。
馬艷軍率先“吃螃蟹”,不僅把自家4畝地全部栽上寧脆蘋果苗,還承包了統一規劃區內的16畝土地。他們全家起早貪黑,挖坑、栽苗、培土,短短8天就完成了所有栽植。干部帶頭干,群眾跟著上,2023年全村順利嫁接寧脆蘋果50畝,2024年再添150畝。如今200余畝果園沿著公路連成片,成了村里最亮眼的風景線。村民們望著日漸豐茂的果樹,眼里滿是對豐收的憧憬。
果園外,農家院的“方寸天地”同樣孕育出致富經。60歲的賀紅平蹲在自家雞舍前添著飼料,一群毛色鮮亮的土雞撲騰著翅膀圍上來,啄食聲此起彼伏。“以前愁沒活兒干,現在守著院子養雞,一年能掙萬把塊,村里還補500塊,小額貸款更是解了燃眉之急。”他指著院墻邊新扎的籬笆笑開了花。
在而吉村,像賀紅平這樣把庭院變“聚寶盆”的農戶有100戶。許建平家的菜園里,西紅柿紅透了、豆角垂成綠簾,他麻利地摘了一籃又一籃,準備一早送到縣城早市。“自家吃不完,賣了就是現錢。”這個距縣城僅10分鐘車程的村子,巧借地理優勢促增收,村民們用房前屋后的閑置地種蔬菜、養家禽,去年人均收入1.5萬元。
更讓人欣喜的是,村容村貌也跟著“靚”了起來。籬笆圈起的不僅是整齊的菜園雞舍,更是瓜果飄香、雞鳴犬吠的田園生機。如今的而吉村,村集體收入突破45萬元,“省級文明村”“山西省鄉村振興示范村”等一塊塊牌匾,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成了村子最美的裝飾。(郭玉琴 侯耀強)
特寫3
平陸縣張店鎮后灘村——
美了鄉村 富了鄉親
上午9時,村里主干道上垃圾清運車緩緩駛過;下午2時,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內四菜一湯,香味四溢;晚上7時,文化廣場上歌聲與舞步交織……這是平陸縣張店鎮后灘村的尋常美好一日,也是村“兩委”以黨建破解鄉村難題、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生動注腳。
近年來,后灘村“兩委”和市委辦駐村工作隊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通過建強組織、創新機制、凝聚合力,讓村子生態更宜居、產業更興旺、鄉風更文明。
市委辦駐村工作隊楊新紅介紹,村“兩委”大力提升村容村貌,新栽樹木、清運垃圾、拓寬主干道……如今,50余盞太陽能路燈點亮鄉間柏油路,3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成了村民白天晾糧、傍晚跳舞的好場地。
同時,后灘村堅持常態化入戶走訪,每名黨員聯系5戶群眾,精準了解群眾“急難愁盼”。村民身體咋樣,誰家屋頂漏雨,哪戶就業困難,他們一 一回應、高效解決。
漫步田間地頭,昔日荒坡上的280畝新建蘋果基地已投入運營——后灘村聯手平陸碧果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打造融合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三新”果園里,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與全園可視化監管網絡織就科技天網,實現“手機一點,水肥自動到田”的智慧管理。該村黨支部書記李旭林介紹,果園管理模式是由企業承擔前期投入,村集體零投資、零風險代管其中30畝,并享有其收益,為集體經濟增添了新活力。
據了解,后灘村“兩委”協調推進了10余個重點項目,總投資約1500萬元。除蘋果園外,還有獨特的地窨院主題民宿、飄香的“灘里香”食品加工廠……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村集體經濟日益充盈。
如今的后灘村,產業有活力,鄉村有顏值,百姓有笑臉。黨建引領下的鄉村治理現代化實踐,讓這個小鄉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越走越穩。(李欣 李俊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