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的屢屢失敗原因在哪里?在先天不足后天不壯,在根基不穩民心喪失!
從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高度觀察思考,為什么中華民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結論顯而易見,不能代表全中國人民的意志和訴求,不能把中華民族帶到光輝的未來,不能徹底清除帝國主義殘渣余孽!
這三個不能或者說做不到,就注定成為歷史的罪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敗類!這樣說可能過于苛刻,但事實勝于雄辯!
昨天,鄭麗文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從某種意義上講,臺灣問題和國家完全統一,有了一線生機和希望,這是上天和大自然輪回效應的必然因果,也是全體臺灣人民的又一次命運轉折!
國民黨該醒悟了,該爭爭氣了,該放棄幻想,放棄小格局,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和配得上使用“中國”二字!
大道理
2025年10月19日12:17:51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開放黨員直選后,國民黨史上最熱鬧的黨主席選舉結束,鄭麗文以黑馬之姿勝出,票數高于第二名(郝龍斌)與第三名(羅智強)的總和。象征國民黨世代交替,老朽的宮廷派天塌了。
也可以說,國民黨基層黨員大勝,趙少康大敗。
根據個人觀察,這場選舉,表面上是關于“誰是黨主席”,事實上是關于“誰是‘總統’”。
從現象看本質,能否看到本質,往往取決于“從誰的視角看現象”。這次我選擇從美國人的視角看。因為臺灣地區最大在野黨黨主席攸關3年后的換屆選舉,而中美博弈在這3年處于激烈斗爭的階段,“臺灣牌”是美方手中最重要的籌碼之一,“臺獨”若失勢,“華獨”就必須扛下親美拒統大旗。
在軍事與思想兩個層面“武裝臺灣”的戰略指導下,美國視為障礙的是:1. 在野黨整合;2. 親中派掌權;3. 臺灣人民轉向中國人認同;4. 疑美的民粹風潮抬頭。
鄭麗文當選中國國民黨新任黨主席
美國視角下的在野黨黨魁之爭
本屆藍營黨主席選舉空前熱烈,小型黨內選舉、而且還是在野黨,之所以成為新聞熱點,主因是年輕網民的參與以及大陸同胞的關注。
選舉的起點與轉折是兩個事件:
起點,我是中國人:鄭麗文表態參選后,以“我是中國人”為訴求,引起兩岸網民熱烈回響。
轉折,你是中國人:投票前最后一周,趙少康影射鄭麗文受到北京支持,引進大陸網軍介入選舉,并要求民進黨的國安單位介入調查,引發軒然大波。
在島內,敢于表達中國人認同,而且不外掛“‘中華民國’的中國”這種贅字的黨政人士,只有少數被邊緣化的統派,以及如洪秀柱、張亞中等藍營孤鳥,其他人都避之唯恐不及,尤其是要選舉的人。因此,鄭麗文清晰精簡的表態,振奮了許多藍營支持者,以及大陸網民。
其實,鄭麗文是搭了館長陳之漢的便車。當時,某親柯黨媒體人批評館長傳播中國人認同違背“臺灣主流價值”,旋即遭館長反嗆,因而掀起一波廣受矚目的爭論。大致上,挺館長立場的網民占優勢。不久后,鄭麗文在該媒體人節目上表態“我是中國人”,并稱若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就不該加入中國國民黨。此言一出,隨即受到大量網民追捧。
無論鄭麗文這張“民族認同牌”是真心或假意,開弓沒有回頭箭,許多來自深藍族群的軍人系統(前黃復興黨部)立即靠攏,而這個族群一向是最踴躍投票的鐵藍。能得到黃復興老年人與年輕網民,再加上大陸網民支持,可見“民族認同”的包容力與凝聚力。
這是涉及民族認同的一次起義,屬于大罷免后“抗中保臺”失效的反作用力,藍綠建制派與美國自然憂慮臺灣社會的拒統心態被削弱,更擔心具有民粹資質的政治領袖聚眾推倒兩岸高墻。
“我是中國人”這五個字,不是誰講都有效,必須透過有煽動力、接地氣,也具備群眾魅力的民粹型政治人物發力,方能促成連鎖效應,擴大認同度。由此,鄭麗文的網絡聲量居高不下。遠勝其他參選人,讓美國心生警戒,藍營建制派倍感威脅,并在投票前一周放大招—— 扣“紅帽子”。
資料圖:趙少康(右)和朱立倫
“華獨”不演了,干脆“引清兵入關”
代表建制派的郝龍斌被視為趙少康與朱立倫的傀儡,群眾魅力與網絡聲量遠不及鄭麗文,選戰愈打愈泄氣,致使趙少康大動作影射鄭麗文是“中共同路人”,并要求北京“管一管”大陸網軍,“不管,就是官方介入選舉”,并將所有批評聲音歸類為“紅統名嘴”,“牛鬼蛇神”,態度囂張。另一名參選人張亞中則傻傻跟進。
無證據扣“紅帽子”,是綠營修理藍營的下作伎倆,對此藍營支持者無不深感痛恨,因此“抹紅”同志是藍營大忌。而趙少康不惜賭上聲譽,激怒數十萬黨員也要“引清兵入關”,讓綠營介入黨內選舉,并加碼要求藍營同意所謂“國安法”修法,這種自殺炸彈客式的攻擊,難道只是為了讓郝龍斌勝選嗎?
即便是關心政治的臺灣民眾也知道,大陸不會介入島內選舉,會的話賴清德就不會當選,這是很簡單的道理;相反地,美國肯定會介入重要選舉,這是經驗,也是常識。
換言之,趙少康背后疑有美國指使,并由朱立倫傳達圣旨,雖無證據,卻是最合理的解釋。問題點在于,黨主席權力有限,準“總統”參選人才具備號令藍營的權柄,而既然全黨都默認盧秀燕是“唯一太陽”,美國人為何要介入黨主席選舉?
答案很可能是,美國人對盧秀燕并不放心。
盧秀燕作風謹慎,從未表現出親大陸或親美的姿態,但她曾經因為萊豬問題,當面杠上AIT處長。對美國人而言,盧秀燕早已被視為藍營的“儲備總統”,萊豬事小,未來臺灣領導人可能不聽話事大。
此外,美國更得提防鄭麗文像韓國瑜或柯文哲一樣,被人民推到民粹山巔,取代作風保守的盧秀燕,結果不得不選“總統”。
下一屆臺灣地區領導人,美國的首選是“臺獨”,備胎也最好是“華獨”,即便不夠“獨”,最起碼也必須事事聽命,且絕不能“親中”,否則美方在中美博弈上就少了一個低成本而高效的籌碼。
那么,藍營大咖誰能取代盧秀燕?不可能是韓國瑜,因為他是美國討厭的民粹型政治人物,也不是朱立倫,因為他已毫無人望,連黨內初選都過不了關。
看來看去,只有上次參選“副總統”,又主張“將來要大量制造飛彈,能造多少就造多少”的趙少康能滿足儲備“兒皇帝”的條件。
島內統派多懷疑趙少康是受美國指使,以維持建制派掌權的現狀,但我認為,趙是商人,若無利可圖,不會白白聽命于美國的指令,更別說要擔負“引清兵入關”的罵名,除非他有把柄在美國手上,或是被暗示為下屆“總統”人選。
雖然要藍營放棄“唯一太陽”盧秀燕,也得盧出了什么大變故才有可能,否則其他人選正當性不足,但美國有能力用各種骯臟手段予以斗倒,而藍營親美派就有這個底氣。
在投票前最后階段,朱立倫讓子弟兵揮舞國民黨黨章中的“反共保臺”條款,要挾新任黨主席就范,同時恫嚇盧秀燕;在我看來,基本就是美國對盧秀燕與國民黨的警告。
所以才說,這場選舉,表面上是關于“誰是黨主席”,事實上是關于“誰是‘總統’”。
趙少康公然遞刀給賴清德反殺國民黨,雖因此輸了黨主席選舉,但他早早向藍營內部所有親大陸的成員(包含黨員與非黨員)宣戰,將反對建制派的一律歸納為“紅統”造反派,我將此看成“清黨”的信號,所以可預期的是,選后隨即會進入下一輪斗爭。
這一切所反映的是,美國可能研判失去臺灣地盤的日子不遠了,美方在軍事上已無能為力,只能指望在那一天來臨時,大規模臺灣人民充當肉盾拒統,讓美國能占據道德高地,聯合泛西方國家制裁中國,而這需要島內政治的完全配合。
以上從美國人視角看問題的推論是否正確,只能從此后局勢的發展予以驗證,我認為美國與建制派不會善罷甘休,而會使勁孤立鄭麗文,并強迫盧秀燕“跪美”。
基于上述分析,再試圖回答以下問題就比較容易了:一,國民黨重不重要?二,國民黨會不會分裂?三,在野黨能否順利整合?四,明年“九合一”地方選舉,藍營能贏嗎?五,兩岸關系的前景。
想改變,自己就得成為太陽
一,國民黨重不重要?
此前已說過,國民黨若能改變就重要,在路線上,最重要的是找回“中國人認同”,其次是調整對美政策。其他重大議題,包含兩岸,我認為黨主席做不了什么,決策者是準“總統”參選人。而我們只要鼓勵藍營親陸派堅持“中國人認同”路線,就能對“總統”參選人的決策產生影響,為兩岸統一創造條件。
二,國民黨會不會分裂?
至少表面上不會,因為明年就是地方選舉,國民黨沒有“分裂給支持者看”的本錢,但建制派不會躺平等死,而會像處理洪秀柱主席當年那樣的方式,想方設法給鄭穿小鞋,設障礙。但這也會倒逼鄭麗文更接地氣,從基層與柯黨找補以建立權力基礎。
三,在野黨能否順利整合?
鄭麗文是改革派,因此與白營交好也是避免被黨內宮廷糟蹋的途徑之一,相較于建制派傾向“大欺小”,只想收編白營,鄭有更高的合作意愿與動機,傾向“大讓小”。
然而,“大讓小”考驗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因此鄭麗文只能靠個人魅力壯大基層支持度,在選舉時讓中央有能力為地方加分,將餅做大,才有“東西”讓。
資料圖:黃國昌(左)、柯文哲
四,明年地方選舉,藍營能贏嗎?
如果贏的定義是維持或小擴目前版圖,只要黨中央能遏制建制派作妖就能贏,但要擴大執政版圖得看綠營是否作死,而這機率不大。遏制建制派作妖只有一途,黨主席得讓自己有高度的群眾號召力,以折服各地方山頭。
五,兩岸關系的前景
地方選舉工作馬上就要啟動,其他所有的工作都得服務于勝選任務。兩岸議題并非重點,除非有利于地方選舉,否則黨中央不會大陣仗到北京“破冰”。
不過,國共兩黨交流可望增加,促進民生,文化層面的合作是重點,個人認為,在野黨不宜到大陸多談政治議題,但重建國共交流平臺是必要的。
兩岸關系的前景取決于“總統”參選人的選擇,黨主席只能予以尊重。然而,黨主席若能喚回民族認同,就能改變“總統”參選人的路線選擇,而這端視黨主席能否提升黨的形象,從“精英政黨”轉型成“人民政黨”。
對鄭麗文而言,以上問題都指向一個目標,就是成為民粹型政治人物,成為走群眾路線的“人民領袖”,如此才做得了實事,并建立自主性,協助地方打贏選戰。簡單說,想改變,自己就得成為太陽。
最后,談談“中國人認同”的重要性。
“中國人認同”為什么是重中之重?
從現實角度看,擴大島內“中國人認同”最主要的用意是降低統一前后的成本。用白話說吧,統一前,都是一家人好談,統一后,都是一家人別鬧。
中美博弈已進入激烈斗爭的階段,距離臺灣回歸的日子可能不遠了,在島內要為民族復興盡一己之力,應從降低統一成本的方向思考促統路徑。
所以才說,我們團結的對象是廣大的臺灣人民,而非極少數掌握權力的“人民代理人”。在人民隊伍里,當然要先選擇團結那些在民族認同上沒有分歧的群眾。
今年“雙十”,有份民調在身份認同的部分值得關注,該民調使用復選方式,較為細致地探究民意,有別于以往粗暴又刻意引導的二分法——“你認為自己是臺灣人,還是中國人”。
針對年滿20歲以上的民眾,該民調顯示,認為自己是臺灣人有95.8%(+0.5%)、“中華民國”一份子89.2%(+4.6%)、亞洲人80.7%(+5.7%)、華人76.6%(+6.0%)、中華民族一份子72.8%(+5.3%)、中國人32.8%(+0.9%)、南島語族一份子26.5%(+2.4%)、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份子6.2%(-0.3%),未明確回答有0.6%(+0.3%)。
我不做過多的解讀,你可以細品,但于此提醒讀者,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侯友宜得票率是33.49%。對照以上身份認同民調,中國人認同是32.8%。如此你就能明白,為何是上次我說絕大部分藍營支持者仍堅守中國人認同。
由以上數據可見,館長陳之漢以及許多親大陸網紅的貢獻,并不是“擴大”島內的中國人認同,而是鼓勵了藍營支持者,不再怯于表達自己是中國人,以及讓若干具有號召力的藍營政治人物重回民族認同陣地,并借由此一政治表達影響更多的選民。
鄭麗文與館長對談
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一份子的占比是72.8%,如果中國人認同比例從32.8%到72.8%,哪里還有美國與“臺獨”份子裹挾臺灣民意的余地?
民族認同是唯一能對抗“臺獨分離主義”的思想武裝,事實上“臺獨分離主義”的基礎也是民族認同,只是強調民族分離而已?!爸袊苏J同”強調的是則民族融合。
大陸現行的“融統”政策,最多只能在物理性層面通過一些政策措施來繞過兩岸高墻,但要打破高墻,還是得依賴意識層面,并從島內自生。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一個政黨,或一個號召力強的政治領袖來推銷“中國人認同”,即便那個黨、那個人并無意促統。當然,人民也能做這件事,但一般人沒有組織,只依靠一些網紅的個人號召力是遠遠不足的。
總之,站定民族立場,方能產生有效的戰斗力,而這次鄭麗文的勝出,就是一個契機。
我可能是唯一一個一開始就公開支持鄭麗文的統派,甚至對立場相近的張亞中多有批評,原因很簡單,我支持能帶來變局的人,來打破“永遠維持現狀”的多數民意。至于滿腹牢騷的人,請回家休息。
并不是寄希望于鄭麗文這個人,而是我們需要她提供促統的杠桿與土壤。在選舉現實下,國民黨與鄭麗文不可能按照統派的意愿行事,所以我多次強調,對國民黨的期望值要盡量壓低,兩岸統一只能靠我們自己,別幻想救世主。
鄭主席一上任,就會進入選舉模式,該彎腰彎腰,該妥協妥協,為了勝選,難免會惡心到我們,但已被撩起來的深藍選民會提醒鄭,莫忘“我是中國人”,也別怕人說“你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