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了2025年經濟預測報告,在購買力平價的規則下,中國GDP預計突破40萬億美元大關,達到40.72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而美國以30.51萬億美元的GDP位居第二,中美兩國的GDP可謂是斷崖式的領先,并且中國將直接反超美國71萬億人民幣。
同樣都是計算GDP,為什么中美的算法不一樣呢?并且怎么兩者之間算出來的差距往往都非常大呢?
中美不同的計算方法
GDP的計算方式其實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支出法和生產法,別看只是用的方法不一樣,最終得出的結論,差距可能要大到讓你看不懂。
就比如美國,美國這兩年的經濟形勢好嗎?說實話,并不算好,美債越來越高,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爆發美債危機。
但是美國為什么GDP看起來很多呢?這是因為美國用的,是支出法來計算GDP,說簡單一點,就是將所有花出去的錢,都算到GDP當中。
不管是你買雞蛋還是買房子買車,甚至是用來買毒品的錢,美國人通通給算進了GDP當中,這就導致美國的GDP一直以來都非常的高,所以美國也能長期穩坐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位置。
相反,中國使用的GDP計算方法是生產法,說白了就是農田生產了多少糧食,工廠生產了多少工業品,只將這些算到了GDP當中。
而這也是中美在計算GDP時使用的不同方法,那么這兩種方法具體哪一種才最貼近現實呢?生產法雖說較為準確,但是操作性比較差,不易被廣泛應用。
而支出法不管是在準確性上還是操作性上都比較“中庸”,算的上是一種“精確但不夠精確”,“操作起來簡單,但是不夠簡單”的方法。
最新預測
前段時間國際國幣基金組織發布了2025年經濟預測報告,美國GDP按照當前的匯率計算,預計達到217萬億人民幣,約合30.51萬億美元。
而中國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GDP直接突破了290萬億人民幣,約合40.72萬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中國GDP直接反超美國71萬億人民幣?難不成現在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了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了嗎?
美國217萬億人民幣的GDP是按照現如今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計算的,這種算法非常容易受到匯率波動而帶來偏差。
不過在預測中國GDP的時候,是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為什么要這么計算呢?因為如果單純的使用人民幣計算,結果很容易受到物價差異以及匯率波動的影響。
所以將這些影響因素直接剔除,能更貼近真實的購買力,就好比,買一臺同樣的電視,在美國賣600美元,大概得4200元人民幣,但是在中國可能只賣3000元人民幣。
這種物價上的差異,說明花同樣的錢,在中國可以買到更多的東西,而將這種情況反映到GDP統計上,將會比用匯率法計算出來的更準確。
所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才會用這樣的邏輯計算,2025年中國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GDP高達40.72萬億美元,約合290萬億人民幣。
美國按照同樣的方式計算,只有217萬億人民幣,中間就直接相差了71萬億人民幣。
我們有這個底氣
是不是有些人會覺得,美國GDP常年都要比中國高上不少,現在用這樣的方法一算,中國GDP就能超過美國了?
其實咱們是有這樣的底氣的,別忘了,中國現如今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制造國,全球60%的鋼鐵、50%的水泥、30%的家電全都是我們制造的。
現在放眼全世界,外國人用的多少工業品,都是中國制造?如果單純的按照匯率計算,一臺家電在國內市場的實際購買力價值可是要低上不少的。
并且美國的GDP中有不少都是靠著消費和債務驅動的,所以從這里就能看出,美國經濟有嚴重的空心化隱患。
但是我們呢?我們的每一步走的都非常扎實,不管是工業還是科技還是內需,我們都在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
單說現在美國的債務問題,今年8月份的時候,美債已經突破了37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3萬億人民幣。
這么龐大的債務總額,每年要付出的利息都是一個天價,但是美國人對此有辦法嗎?毫無辦法,這么大的一個窟窿,誰也補不上。
除非美國現在大手一揮,直接宣布美債清零,或許美國債務問題得到解決了,但是美元信用將直接破產。
美國經濟之所以現如今還沒有崩潰,就是因為美元霸權還在苦苦支撐,美國在拉著全世界為其買單,一旦美元信用破產,那還談何霸權,美國人還能過上如今的好日子嗎?
今年預測的中美經濟形勢發生的大逆轉,在未來很有可能成為常態,相信未來在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下,世界經濟格局都將變的更加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