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神星將于8月8日沖日,觀測這顆小行星迎來良機。天文科普專家表示,8日前后幾天,如果天氣晴好,感興趣的天文愛好者可借助大口徑雙筒望遠鏡或小型天文望遠鏡嘗試一睹智神星的身影。
智神星在1802年由德國天文學家海因里希·奧伯斯發現,以希臘神話中的智慧女神命名。這是繼谷神星后人類發現的第二顆小行星,因此也稱2號小行星。
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與亞利桑那大學的科學團隊基于現有觀測數據制作的智神星模型圖(左圖);歐洲南方天文臺拍攝的智神星(右圖)。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賴迪輝介紹,智神星沖日是指智神星于繞日公轉過程中運行到與地球、太陽成一直線的狀態,而此時地球恰好位于太陽和智神星之間的一種天文現象。沖日時,智神星亮度達到最大,且距離地球較近,觀測條件最佳。
本次沖日期間,智神星位于海豚座,這個位于“銀河岸邊”的小星座處于著名的飛馬座、天鵝座和天鷹座之間,在每年7月末8月初的子夜時分,正好位于天頂附近。
賴迪輝提醒說,沖日期間,智神星幾乎整夜可見,最大亮度為9.4等,感興趣的天文愛好者在觀測時首先要借助詳細的星圖或星空軟件了解智神星的位置,然后通過大口徑雙筒望遠鏡或小型天文望遠鏡搜索它的身影。
2016年9月7日,紫金山天文臺盱眙觀測站的科研人員在觀測前檢查近地天體望遠鏡運行狀態。當晚,一顆潛在威脅小行星2009ES掠過近地點。新華社記者李響 攝
人類為何要關注小行星?“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和矮行星小,科學家認為小行星保存著太陽系形成、演化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太陽系起源的‘活化石’。通過持續監測和探測,還可以及時發現可能威脅地球安全的小行星,為人類采取防御措施贏得寶貴時間。”賴迪輝說。
2025年5月29日凌晨,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天問二號探測器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才揚 攝
今年5月29日,我國成功發射天問二號探測器,主要任務目標是對小行星2016HO3進行探測、取樣并返回地球。這顆小行星是人類目前發現的地球準衛星之一,保留著太陽系誕生之初的原始信息,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記者周潤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