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時序更替,華章日新。當“十四五”規劃即將畫上圓滿句號,三晉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都鐫刻著奮斗的印記,每一項成就都見證著轉型步伐的鏗鏘。
今天,本報特開設“‘十四五’山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道”專欄,與讀者一同回望耕耘之路、細數收獲之實、凝聚奮進之力。報道將通過鮮活的故事、翔實的數據、深度的解讀,全面展現“十四五”時期山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梳理可借鑒的經驗啟示。同時,將客觀呈現發展中的挑戰與思考,以期解讀山西轉型的堅韌與追求,進一步匯聚起奮進“十五五”、創造表里山河更加美好明天的磅礴力量。
四季輪轉,秋已滿倉。當時間的指針劃過充實豐盈的五年,山西“十四五”規劃迎來收官。
這五年,是三晉兒女砥礪奮進的五年。從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到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從建設現代化產業集群,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這場覆蓋千行百業、跨越車間田野的實踐中,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勠力同心推進規劃落地成真,寫就一份“任務有擔當、民生有溫度、未來有底氣”的過硬答卷。
每一滴辛苦、每一分努力,都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全方位轉型的生動注腳,都為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注入強勁動能。
“十四五”規劃目標明確、內涵豐富,牽引全省以奮進之姿創造輝煌業績
針對資源型經濟固有的結構性、體制性、素質性矛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的殷殷囑托,我省“十四五”規劃充分對接國家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突出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確立轉型出雛型總體目標,并提出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通過頂層設計與戰略錨定,引領全省經濟社會向高質量發展目標強力邁進。
在編制“十四五”規劃的同時,我省還配套制定了《山西省“十四五”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行動方案》《山西省“十四五”新裝備規劃》《山西省“十四五”新材料規劃》等,形成豐富的規劃體系。小到農村飲水安全的標準,大到新能源基地的布局,再到教育醫療的資源分配,每一項內容都有明確的“路線圖”和“時間表”,讓規劃從一開始就立得住、行得通。
精勾線,細織錦,千針萬線見乾坤。
五年來,錨定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重大任務目標,全省新舊動能轉換氣象日新。制造車間金色鋼花飛濺,煤礦巷道無人駕駛穿梭,產業工人匠心鑄就的產業升級,成為山西制造的新脊梁。實驗室里低溫超導材料綻放智慧光華,數據中心AI算法每秒完成萬億次計算,新場景里涌動的技術突破,成為山西發展的新引擎。特色產業豐碩成果競相“出海”,有機旱作孕育出“數字化”谷穗,農戶在手機屏幕查看土壤墑情,五千年的農耕文明迎來豐收的新密碼。
五年來,全省加快形成一批標志性建設成果,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大西高鐵全線貫通,太原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順利推進,雄忻高鐵建設正酣,中歐、中亞班列擴量提質。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加快建設。提前1年實現“縣縣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車里程6446公里;三個一號旅游公路提前3年全線貫通,總里程1.3萬公里。建成懷柔實驗室等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穩定運行電力現貨市場,各類開放平臺能級有效提升。
以科技創新為筆、產業升級為墨,不斷書寫山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在太重集團軌道公司車間里,一塊塊鋼錠經過成型、軋制,不到1分鐘就變身為高鐵車輪。“這是全球軌道交通行業首座‘燈塔工廠’,車輪年產量高達70萬片,生產效率全球領先。”車輪生產保障工部負責人王軍軍指著數字大屏介紹道。這一幕,正是山西“十四五”期間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破局轉型,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集群,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能源革命的深度重構,筑牢了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在晉北采煤沉陷區,曾經的“黑色瘡疤”上將豎起萬千光伏板。投資約550億元的新能源基地里,新能源項目建設加速推進。“這里依托大同—天津南外送通道,每年可向京津冀輸送清潔電力270億千瓦時。”項目負責人話語中透著自豪。數據顯示,我省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占比,已從2020年的31.6%到目前的突破50%。傳統能源加速升級,煤炭先進產能占比從2020年的68%提升至83%,智能化煤礦達298座,2024年綠電外送量保持全國第一。我省扛牢了能源保供與綠色轉型的雙重擔當。
產業結構的迭代升級,激活了高質量發展的內核。在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易通天下·陽光U谷智造企業港項目工地上,塔吊林立、焊花飛濺,這個總投資5.1億元的項目,未來將形成智能制造的產業集群。“十四五”期間,我省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手撕鋼、高端碳纖維、8英寸碳化硅襯底等120個“山西精品”享譽海內外。
數字經濟成為轉型新引擎。華為礦山軍團全球總部落戶太原,“數字消防·平安綜改”等項目推動5G技術深度融入城市治理,全省數字經濟增速位居全國前列。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由2020年的1.765萬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2.549萬億元。
文旅融合的賦能發展,增添了高質量發展的底蘊。大同云岡石窟運用3D打印技術復刻佛像文物,游客可以近距離“觸摸”千年佛像細節。“以前看石窟只能遠觀,現在能看清佛龕上的紋路。”來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感慨道。“十四五”期間,山西以1.3萬公里的三個一號旅游公路串聯起文化瑰寶,推出“跟著悟空游山西”等特色活動,2024年重點監測景區接待游客人數、經營收入較2023年實現16.9%和11.3%的增幅,文化“軟實力”正轉化為發展“硬支撐”。
生態質量的明顯改善,彰顯了高質量發展的分量。汾河太原段的清晨,市民在岸邊晨練,水面上白鷺翩躚。數據顯示,全省PM2.5年均濃度從2020年的44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36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濃度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汾河入黃口斷面水質不斷提升。
用數據書寫轉型答卷,用實例印證發展質變。“十四五”期間,山西從“一煤獨大”不斷轉為“多元支撐”,“黑色經濟”邁向“綠色發展”的特征更加明顯,能耗強度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標,“新三樣”出口增長兩倍之多……
重落實、惠民生、利長遠,為三晉兒女繼續前行厚植底氣與動力
落實“十四五”規劃,我省既以產業升級、改革開放見實效,更以消費激活、文脈傳承利長遠,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山西篇章。
五年來,全省上下擰成“一股繩”,攻堅態勢貫穿始終。從轉型綜改示范區智能煤機接連下線,到太鋼“手撕鋼”產品占據國內外市場;從呂梁紅棗變身網紅產品,到各類民宿客棧擠滿游客……五年里,“攻堅”不是浮于表面的口號,而是分解到每個行業、每個崗位的目標。黨政干部下沉一線解難題,企業里技術工人鉆研創新,農民們跟著合作社闖市場,社區志愿者為城市發展添磚加瓦。無論是煤炭行業的“智變”,還是文旅康養的“破圈”,抑或是交通樞紐的互聯互通,每一項進展背后,都是三晉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合力。
我省堅持規劃—政策—項目三位一體推進機制,通過制定目標任務,出臺系列政策,完善考核評價,落實各項措施,實現產業重構與科技突破、機制創新與要素保障、民生提質與生態修復等合力發展。同時,全面推行督辦制度,對規劃中的重點任務跟蹤到底,把重大項目全部納入“清單化管理”,定期召開調度會,哪里進度慢了就跟進解決,哪里有堵點就幫著打通。在全省開發區建設中,從征地拆遷到項目落地,各部門協同作戰,審批流程一再精簡壓縮,不斷刷新辦結效率,受到眾多客商贊譽。
群眾獲得感看得見,民生福祉裝滿“一兜子”。五年來,各級財政拿出真金白銀持續投向民生領域。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納入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基礎性內容,連續多年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居民告別“爬樓時代”。突出就業優先政策導向,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定增長。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中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促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新高考、新中考平衡落地,本科高校實現設區市全覆蓋。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醫療高質量發展和便民性特征更加明顯,普惠托育機構補貼實現全覆蓋,每千人口托位數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任務。發放以舊換新補貼,帶動新能源汽車、家電類消費大幅增長,2024年惠及160余萬人。
收官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十四五”期間,山西在努力實現既定目標的同時,加大力度培育新能源、高端裝備、文旅康養等新的增長極,為“十五五”規劃打下了堅實基礎。沉甸甸的“十四五”答卷,也將成為山西繼續前行的底氣與動力。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保持歷史耐心,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山西轉型發展之路定將更加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