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批代表世界頂尖水平的超級工程密集迎來關鍵節點,不僅以震撼數據刷新世界紀錄,更憑借多項核心技術突破,彰顯我國從“基建大國”向“創新強國”的跨越,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
國慶前夕,隨著貴州六枝至安龍高速公路全線投入運營,作為控制性工程的花江峽谷大橋,在歷時3年多建設后也正式完工。這一超級工程以625米的橋梁高度、1420米的主橋跨徑,實現“橫豎都是世界第一”的雙重突破。
粵港澳大灣區又一超級工程獅子洋通道也于近日迎來關鍵突破:主橋索塔高度一舉突破200米,為明年實現封頂奠定堅實基礎。這座全長35公里的雙層復合公路通道,上下雙層共設16車道,其主橋以2180米主跨實現“一跨過江”,建成后將創下主跨跨徑、主塔高度等五項世界第一。
近日開通運營的沈陽至佳木斯高速鐵路沈陽至白河段(沈佳高鐵沈白段),則是闖過長白山復雜地質的工程奇跡——冬季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0℃,近八成路段位于橋梁與隧道中,在斷層、溶洞密布的長白山腹地實現時速350公里的平穩運行,被稱為“高寒高鐵智能化建造的新標桿”。
這些超級工程面對的都是世界級難題,而技術創新正是破解這些難題的關鍵密鑰。為應對峽谷強風、復雜地質等難題,花江峽谷大橋建設團隊創新應用北斗定位系統、引入智慧纜索技術、采用測風激光雷達等,將施工誤差控制在5毫米以內,讓大橋可抵御峽谷14級風。
獅子洋通道342米高的主塔相當于110層摩天大樓,每個鋼殼節段安裝偏差需控制在1毫米內,項目團隊通過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統與云端平臺聯動,每秒30次采集吊裝數據,實現復雜環境下的精準作業。
沈白高鐵在極寒凍土施工,運用無縫軌道技術、智能化監測系統、先進的信號控制系統等,采用耐寒建材與生態廊道設計,讓高鐵在呵護東北虎、紅豆杉等珍稀物種棲息地的同時精準穿行,一舉破解多項世界級難題。
北京交通大學中國高端制造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朱明皓認為,超級工程加快建設的背后是我國在“十四五”期間突破了一批重大裝備、關鍵基礎產品和人工智能技術,超強鋼、智慧纜吊系統、智慧高鐵、大型旋挖鉆機等融合了人工智能技術與裝備制造技術的標志性產品,支撐了重大工程建設邁向智慧工程建設,創新成為引領超級工程建設的重要驅動力。
不僅如此,超級工程的價值早已超越工程本身。花江峽谷大橋作為貴州橋旅融合3.0樣板,已打造成為“橋梁觀光+運動體驗”綜合體,游客不僅能體驗玻璃棧道、喝咖啡,還能感受攀巖、滑翔傘、無繩蹦極等極限運動的驚險刺激。自試運營以來,花江峽谷大橋旅游區迅速成為熱門目的地。
“一方面,超級工程的部署建設拉動了產業需求,促進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創新,并推動了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成長壯大。”朱明皓表示,另一方面,超級工程往往代表了極端環境、極端尺寸、極端精度,從而倒逼重大裝備、重大信息技術的顛覆性創新,突破產業技術天花板,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升級。
為進一步推進“創新強國”建設,朱明皓建議,一是推進標準引領,通過重大工程建設重塑產業標準體系,打造國際標準話語權;二是關注共性技術和產品創新投入,圍繞軸承、超強鋼、碳纖維等,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開展譜系化產品建設;三是打通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創新阻礙,圍繞企業實際需求部署重點研發、重大科技專項,支持企業牽頭開展重大工程技術研發。(記者 吳蔚 向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