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是西藏自治區首個河谷地區規模化生態建設與修復的標志性工程。山西建投建工集團負責該項目曲水縣營造林先造后補工程(二期)建設項目(茶巴拉村)一標段共17個作業區的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等綠化工作,總施工面積4255.2畝,建成后將有效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提升林草覆蓋水平,優化人居條件,帶動農牧民就業,助力美麗幸福新西藏建設。
科技賦能生態修復 創新技術攻克施工難題
面對高海拔地區生態修復面臨的氣候、環境等作業難題,項目團隊充分運用虛擬現實、無人機等前沿科技為施工作業提供有力支撐。VR虛擬現實技術通過專業設備構建沉浸式虛擬作業環境,幫助施工人員提前熟悉復雜現場作業條件,模擬各類施工情境,有效提升實戰技能和安全意識。無人機遙感監測系統對挖坑、栽種、填土、施肥等全流程進行遠程監控,內置的氣象監測模塊實時采集溫濕度等關鍵環境數據,為苗木生長提供科學依據。在地形陡峭、人工巡查風險高的區域,無人機定期開展空中巡護,極大提高了管護效率和安全性。
針對高海拔地區無人機起降難題,團隊應用了高原定制化無人機停機坪技術。該停機坪融合抗風、穩壓和通信增強功能,結合5G網絡實現監測數據實時回傳,使無人機調度效率提升60%,有力保障了極端條件下樹苗運輸、山體巡查等任務的連續穩定執行,構建起高效可靠的“空中生態修復走廊”。
全程嚴控苗木質量 精細管理保障成活基礎
苗木質量是決定綠化成效的關鍵。項目團隊對苗木質量實施全流程嚴格把控,在樹種篩選階段,優先選用油松、互葉醉魚草等耐寒耐旱品種,并提前做好高原環境下的馴化處理,通過開挖育苗床、鋪設無紡布、土壤消毒、科學施肥等方式,確保苗木逐步適應高原氣候。
在運輸環節,執行“隨挖、隨運、隨栽”機制,起苗前噴灑PVO水分蒸騰抑制劑,修剪多余枝葉減少水分消耗,全程保護土球完整。種植時采用“三埋兩踩一提苗”方法,分層埋土,分層砸實,確保根系和土壤緊密連接,同時邀請林業專家對關鍵技術進行指導,為提升苗木成活率提供專業保障。
構建科學灌溉體系 實施全周期精準養護
項目團隊構建了完善的灌溉與養護體系。在智能控制和精準灌溉方面,團隊采用太陽能控制系統與滴灌、噴灌系統相配合,通過中央控制平臺實時監測土壤墑情、氣象數據和水箱水位,并根據樹種特性和生長階段差異精準分配水量,自動調節閥門開關,實現精準灌溉控制,使水資源利用率大幅提升。
在養護管理方面,團隊采取季節性精細化措施:冬季通過修枝、病蟲害防治和冬灌等綜合手段提升樹木抗寒能力;春季則針對成活率不足區域及時補植,確保綠化效果的整體性和連貫性。通過“智能控制+精準灌溉+季節養護”的綜合措施,工程苗木成活率達到90%以上。
生態民生協同共進 項目建設帶動多方效益
項目堅持生態修復與民生改善相結合,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通過吸納當地農牧民參與種樹、灌溉及管護工作,2024年累計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超千萬元。在技能培訓方面,團隊定期組織專業培訓,教授科學種植、灌溉設備操作及苗木養護技術,幫助農牧民掌握造林專業技能,實現從傳統務農向職業造林人的轉變。這些措施不僅直接增加農牧民收入,更培養了當地生態建設專業隊伍,增強了群眾生態保護意識,為高原生態修復工程提供了堅實保障。
目前,項目已完成水箱安裝及泵站澆筑工作,PE管施工進展順利,累計鋪設67606米。樹坑開挖總數達68萬個,并成功種植油松、白榆、互葉醉魚草等苗木1萬株。項目團隊將繼續保持高效施工節奏,確保后續工程節點按期完成,為高原生態修復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