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0年,黨中央再次召開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對于我國城市工作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重要講話,深刻闡釋了新時代城市建設發展的價值觀與方法論,為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擘畫了宏偉藍圖、提供了根本遵循。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滋養,而建筑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如同城市的呼吸,使城市在傳統與現代的律動中不斷煥發新生。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需要將建筑文化置于城市發展全局統籌考慮、一體推進,深挖其時代價值,激發其澎湃動能,為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貢獻文化的力量。
深刻領悟核心要義,把牢建筑文化工作的政治方向與時代使命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指導新時代城市工作的行動綱領。必須站在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高度,深刻把握其精髓要義,確保建筑文化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深刻領會“人民城市”根本屬性,明確建筑文化的價值指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深刻揭示了城市發展與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筑文化事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根本目標。無論是歷史建筑的保護修繕、現代建筑的創作設計,還是城市風貌的塑造管控,都應聚焦人民群眾對安全、舒適、綠色、智慧人居環境的向往,讓建設成果惠及全體市民,使城市成為承載市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建筑文化不是束之高閣的學問,而是融入百姓日常、滋養人民心靈的實踐。
深刻領會“內涵式發展”戰略取向,找準建筑文化的核心定位。會議指出我國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要求更加注重“內涵式發展”,這為建筑文化事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舞臺。建筑文化正是城市“內涵”的核心要素,是城市特色、魅力、競爭力的關鍵之所在。必須摒棄重規模輕品質、重建設輕文化的舊觀念,將賡續城市歷史文脈、彰顯中華美學精神、提升建筑文化品質作為城市更新的靈魂貫穿始終,讓每一棟建筑、每一條街區都成為講述中國故事、展現時代風貌的載體,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的深刻轉變。
深刻領會“文化是城市靈魂”重要論斷,扛起建筑文化的時代責任。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發展歷史,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城市文化如一條源遠流長的河流,必有其所來的源頭,也必有其所去的方向。建筑作為城市最直觀、最厚重的物質文化形態,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關乎文化自信自強,關乎民族精神命脈。所以,要將“文化是城市靈魂”的理念內化為全行業的自覺行動,深入研究闡釋中國建筑文化的獨特基因、價值理念和當代意義,守護好遍布城鄉的歷史建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并在新時代建設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筑牢城市發展的文化根基。
擔當新的文化使命,凝聚建筑文化服務城市現代化的磅礴力量
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需要我們著力構建協同高效的工作格局,激發全社會共同參與建筑文化繁榮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匯聚起服務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奮進力量。
深化價值引領,形成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共識。深刻理解“五個轉變”中“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特色發展”的根本要義,將建筑文化工作置于服務“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宏偉藍圖中去考量,將滿足人民對美好建筑空間、優美城市環境的向往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理解和把握建筑文化在增強城市認同感、歸屬感,提升市民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彰顯中華文明獨特魅力方面的核心價值,引導全社會深刻認識建筑文化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和軟實力。
強化多方聯動,構建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創新生態。深刻理解“更加注重統籌協調”的原則要求,加強與地方政府、規劃設計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廣大建筑師、藝術家的深度合作,搭建多層次、多形式的交流合作平臺,匯聚智慧、整合資源。深化拓展國際交流,開展建筑文化領域的國際對話與合作,講好中國建筑故事,傳播中華營城智慧,在互學互鑒中提升中國建筑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同時吸收世界優秀經驗服務于中國城市現代化建設。
鍛造復合能力,夯實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智力支撐。深刻理解“兩個轉向”對城市工作專業化、智慧化、精細化提出的新要求,特別是“更加注重集約高效”“更加注重治理投入”帶來的深刻變革,著力提升建筑文化研究與服務能力的復合性與適應性。強化理論創新與戰略研究能力,為政策制定和實踐探索提供前瞻引領。著力培養一批既深諳建筑文化精髓、又洞悉城市發展規律、兼具國際視野與本土情懷、掌握現代科技手段的復合型領軍人才和專家團隊,打造服務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文化智庫”和“專業引擎”。
聚焦主責靶向發力,以建筑文化賦能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
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關鍵在于行動。我們必須立足建筑文化傳承弘揚主責主業,在以下方面精準發力,實現現代化城市建設的內在要求與多維路徑。
深耕細作,力求在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上展現新作為。落實會議關于“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的部署。深化理論研究與服務支撐。加強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理論、方法和技術研究,積極參與相關法規、政策、標準規范的制定修訂,為科學保護提供堅實支撐。強化資源普查與價值挖掘。配合做好城市文化遺產資源的普查、認定、建檔工作,深入挖掘闡釋其歷史、藝術、科學和社會價值,講好中國建筑故事。宣傳推廣好經驗好做法。收集梳理各地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成功案例,宣傳推廣“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倡導用城市自身歷史文化遺產,鑄就城市文化品牌。使歷史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成為提升城市品位、豐富市民生活的亮麗名片。
守正創新,力求在塑造城市特色風貌上取得新成效。響應會議“塑造具有中華美學和時代風尚的城市特色風貌”的要求。加強建筑文化研究與傳播。深入研究中國傳統營城智慧、建筑美學、營造技藝及其當代轉化路徑,總結提煉符合中國國情、體現民族特色、彰顯時代精神的現代建筑風格。通過高水平展覽、高規格論壇,高品質科普讀物、高標準數字平臺,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建筑文化。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品質。以城市雕塑行業管理體制機制建設和促進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為抓手,指導地方建設凸顯文化特色的城市雕塑、公共藝術作品,提升小區、社區、城區的公共空間文化品質,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增強民眾對城市文化、公共文化的自覺認同。助力城市風格的構建。積極參與城市設計、城市更新、街區整治的技術指導,促進建筑風格、色彩、體量與城市山水格局、歷史文脈相協調,避免“千城一面”,助力塑造各具神韻的城市面孔。
科技賦能,力求在建筑文化融合發展上實現新突破。緊跟會議“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和數字時代潮流。探索建筑文化傳播與體驗新方式。嘗試打造沉浸式、互動式建筑文化數字展覽和線上平臺,如“永不落幕的云展會”“云游中國古建”,開發以建筑文化為主題的數字產品,運用新媒體講好建筑故事,讓建筑文化觸達更廣泛人群。探索“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新路徑。利用新技術、新應用,不斷拓展服務領域,深化合作共享,推動圖書資源服務模式的創新與升級。探索“文化+科技+產業”有效融合。研究數字技術賦能建筑文化傳承新模式,助推建筑文化衍生產業發展,使建筑文化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城市文化業態創新、產品供給和消費升級的強勁動能。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我國城市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建筑文化作為城市的根脈與靈魂,其地位從未如此重要,其使命從未如此光榮。我們將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深入學習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守正創新,篤行不怠,奮力譜寫以建筑文化繁榮發展服務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的嶄新篇章,為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貢獻力量!
摘自 《中國建設報》 202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