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許多關于共同富裕的思想精華,反映人們對合理分配社會財富的渴望,以及對祥和安定生活的期許,深刻影響中國歷史進程,也為今天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供了豐富的智慧源泉。
◇中國共產黨立足國情、世情、民情,根據時代要求,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現了共同富裕思想的創新性發展。
◇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的偉大創舉,這既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充分體現,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充分體現。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
文?|?范為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李家巷鎮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創建美麗宜居家園、開展鄉村特色文化活動,積極推進“一村 一策”特色美麗鄉村建設。圖為經過環境整治提升的長興縣李家巷鎮許家浜村田心島公園(2025年6月18日攝)徐昱攝/本刊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
將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項重要任務進行安排部署,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位置,矢志不渝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信心和決心。
共同富裕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
共同富裕是中國人民自古以來的理想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許多關于共同富裕的思想精華,反映人們對合理分配社會財富的渴望,以及對祥和安定生活的期許,深刻影響中國歷史進程,也為今天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供了豐富的智慧源泉。
“天下大同”理想與共同富裕目標接續演進。“天下大同”理想反映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本身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概念。“天下”一詞出自《尚書·大禹謨》的“奄有四海,為天下君”。這里的“天下”,指天空下的一切存在物,沒有地理、空間和時間限制。“大同”一詞出自《禮記·禮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里的“大同”,體現出中國人民對和諧發展、安居樂業的向往。
“天下大同”理想蘊含著樸素的共同富裕思想,與當代中國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高度契合,共同富裕目標賦予“天下大同”理想新的時代內涵。從“天下大同”理想到共同富裕目標,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望一以貫之。
“民惟邦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思想命題,其核心是強調人民對維護國家穩定的重要作用。“民惟邦本”的表述出自《尚書·五子之歌》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民地位和作用的重視、對人民與國家之間關系的認識。
中國共產黨在繼承傳統民本思想的基礎上,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將人民定位為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將人民視為“考官”和“閱卷人”,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回答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享等一系列重要命題,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不斷努力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變成現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許多對合理分配社會財富的構想,其中《論語·季氏》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具有代表性,反映出對平等享有社會財富的美好愿望。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民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從解決溫飽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進程中,我們提出共建共享理念,保證人人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機會和權利,在發展中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將共建共享作為一個辯證統一體。共建共享兩者相輔相成,共建是共享的前提條件,共享是共建的目標追求,通過共建共享實現義務與權利的統一,克服可能出現的平均主義的弊端,從而超越了古代的均貧富思想。
共同富裕思想實現創新性發展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在繼承“天下大同”“民惟邦本”“不患寡而患不均”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的同時,中國共產黨立足國情、世情、民情,根據時代要求,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現了共同富裕思想的創新性發展。
明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滿足人民群眾對共同富裕的期盼,中國共產黨人一直致力于增進人民福祉,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全面加強社會各方面建設,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朝著實現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扎實邁進。
明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產黨宣言》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無產階級政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根本目的是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的偉大創舉,這既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充分體現,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充分體現。
中國共產黨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黨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確保人民群眾在國家治理中的主體地位,讓人民群眾更加主動、更加自覺、更有熱情地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為實現共同富裕凝聚起磅礴偉力。
明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物質生活的富裕和精神生活的富裕共同構成了人民群眾對富裕生活的要求,兩者之間是密切聯系、相互影響的辯證統一關系。物質生活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基礎,精神生活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維度,兩者對于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了實現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目標,在物質財富生產方面,我們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新質生產力,力求創造出更加豐富的物質產品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物質生活的需要。
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建設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在精神財富生產方面,我們堅持創造先進文化、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方面的追求。
強調共同富裕要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效率和公平是互為條件、相互促進的,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之間的關系,對于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十分關鍵。如果只談效率不談公平,就會出現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的現象;如果只談公平不談效率,就會出現平均主義,抑制發展積極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實現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義,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水漲船高、各得其所,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立足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的國情,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創造和積累豐富的社會財富,努力把“蛋糕”做大;提出并推動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兼顧效率、公平和社會責任,努力把“蛋糕”分好。
勇于實踐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必須腳踏實地、久久為功。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國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選取部分地區先行先試、作出示范,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取得顯著成效并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共同富裕打下堅實基礎。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之間是相互聯系、梯次推進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和前提,是穩步邁向共同富裕的必經階段。
我們黨對“小康”的認識經歷了從“小康之家”到“小康社會”、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的持續升級。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們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我國從低收入國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歷史性跨越,踐行了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為促進共同富裕打下了堅實基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在推進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我們黨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構建關于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完善分配政策,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并提高精準性,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加強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實現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在這一進程中樹立起典型并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具有重要意義。2021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賦予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大使命,為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先行先試。
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要求,浙江以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以縮小“三大差距”為主攻方向、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形成全域共富新格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以“杭州六小龍”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型、創新型企業,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增添創新驅動力;大力探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斷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積極探索推動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務優質共享有效路徑。
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鮮活實踐中,浙江形成了堅持黨建引領“共富工坊”建設、實施“兩進兩回”行動、實施山海協作工程、致富果促進農民增收、培育特色勞務品牌帶動百姓就業增收、拯救老屋帶動鄉村振興、詩畫浙江建設促進區域聯動發展等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為全國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供了借鑒參考。2024年,浙江地區生產總值9.01萬億元,總量邁上新臺階,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013元。2020~2024年,城鄉居民收入之比從1.96下降至1.83。
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創舉,也是現代化發展史上的全新課題,需要協調各個方面,統籌謀劃、穩步推進。順利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解決好群眾關心關注的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方面需求,不斷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足,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瞭望》2025年第40-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