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18日中午,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空氣驟然凝固。美國總統特朗普起身示意暫停與七位歐洲領導人的會談,徑直走向隔壁房間。
40分鐘后他返回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與北約秘書長呂特的座位已經空空如也——桌上精心準備的午餐原封未動,刀叉整齊地擺在潔白的餐巾上。
這場外交風暴的導火索,是特朗普在會議中途突然離場撥通了克里姆林宮熱線。德國《圖片報》率先披露細節:當多邊會談從白宮東廳轉移至橢圓形辦公室的關鍵時刻,特朗普突然中斷與歐洲領導人的磋商,直接聯系俄羅斯總統普京。
當時在場的包括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茨、英國首相斯塔默等歐洲核心領導人,以及專程赴美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
特朗普的臨時通話并非即興之舉。俄羅斯總統助理烏沙科夫次日向俄新社證實:這通關鍵電話由美方主動發起,持續時間恰好40分鐘。雙方討論的核心議題是提升俄烏談判代表級別,并推動普京與澤連斯基直接會晤。
通話結束后,特朗普在社交媒體高調宣布:“已開始安排普京和澤連斯基的會面,隨后將舉行美俄烏三國領導人會談。”
耐人尋味的是通話時機選擇。特朗普特意安排在歐洲領導人集體在場時離席,其傳遞的政治信號極其強烈——橢圓形辦公室里的盟國領袖們,優先級排在了克里姆林宮主人之后。這種“越頂外交”的操作并非首次,但當著多國元首的面中斷會議尚屬極端特例。
當德國總理默茨被迫向媒體轉述“普京同意兩周內會見澤連斯基”時,現場記者敏銳捕捉到權力鏈條的真相:特朗普?普京→默茨→世界。曾經主導歐盟事務的德國領導人,在此刻淪為美俄對話的傳聲筒。
馮德萊恩的離場絕非情緒化舉動。就在特朗普與普京通話前48小時,歐洲六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波蘭和芬蘭已埋下伏筆。這些國家與歐盟委員會主席發布聯合聲明,直接聲討特朗普本人對俄妥協的傾向。
這份措辭強硬的聲明包含三個核心立場:反對美俄私相授受烏克蘭命運;堅持當前接觸線為談判起點;烏克蘭必須全程參與決策。聲明更劍指特朗普排斥歐洲盟友的行為,揭露北約內部深刻裂痕。
馮德萊恩在赴美前已展現強硬姿態。8月17日布魯塞爾會晤澤連斯基時,她承諾歐盟正加急準備第19輪對俄制裁草案,9月初就將公布。她更強調:“沒烏克蘭在場,誰也別想替它拍板。”這種立場與特朗普設想的“快速交易”存在本質沖突。
會談現場的交鋒同樣激烈。根據德國《圖片報》獲取的內部消息,當討論進入實質階段時,德國總理默茨率先向特朗普發難:“我們都希望看到停火,無法想象下次會談沒有停火。”他明確要求美國總統向普京施壓實現停火。
法國總統馬克龍立即聲援:“停火是必要前提!”兩位歐洲核心領導人罕見地立場一致,將停火設定為后續談判不可逾越的紅線。這與特朗普設想的“凍結戰線”方案形成尖銳對立。
特朗普的回應充滿戲劇性。他當場反駁稱自己解決過六場戰爭“都沒先停火”,堅持可以邊打邊談。這種表態徹底暴露了美歐在解決路徑上的根本分歧——歐洲要的是即時止血,美國卻著眼交易效率。
被夾在大國博弈中的澤連斯基處境艱難。與半年前在白宮爭吵不同,此次烏克蘭總統換上正式黑西裝,開場十秒連說四次“謝謝”,甚至替夫人向梅拉尼婭轉交親筆信。謙恭姿態換來的卻是模糊承諾。
當澤連斯基追問安全保障細節時:“美國的角色是什么?歐洲能做什么?”特朗普僅表示美國將“協助歐洲”,對是否派遣美軍只字未提。美國提議的“類似北約第五條”集體防御機制,實際操作中卻要歐洲扛起主導責任。
更富隱喻的是武器轉讓方案。美烏同意美國武器(包括“愛國者”防空系統)直接在烏克蘭生產。這種安排既能規避美國駐軍風險,又可刺激烏克蘭本土軍工,折射出美國對長期消耗戰的預判。
馮德萊恩與呂特的提前離場,是跨大西洋關系演變的標志性事件。特朗普選擇當眾致電普京的行為,被歐洲視為刻意安排的羞辱儀式——會議廳里的盟國元首,重要性竟不及電話線那端的對手。
這種外交姿態徹底激化美歐矛盾。馬克龍在會后強硬主張:“歐洲必須上桌!三方會談必須升級為四方。”法國總統的宣言直指問題核心:承擔能源危機、難民壓力與軍援重負的歐洲,拒絕成為美俄交易的旁觀者。
深層次看,事件揭示歐洲戰略覺醒。當美國前腳在阿拉斯加與普京密談,后腳當眾與俄總統熱線聯系,歐洲意識到必須掌握自身命運。馮德萊恩離場時未動的午餐,恰如歐美關系現狀——表面客套的宴席,終將涼透收場。
白宮西翼走廊的腳步聲漸行漸遠。馮德萊恩與呂特乘車離開時,特朗普正在向記者吹噓“將結束戰爭”的藍圖。
這位自詡交易藝術大師的總統或許尚未察覺,那兩份未動的午餐已化作歐洲覺醒的象征——當刀叉始終未被拿起,刀叉的主人已決心自己掌勺。
德國《明鏡》周刊在事件后意味深長地寫道:1945年雅爾塔會議上大國切割歐洲版圖的陰影重現。只是這次,被排除在外的歐洲選擇推開椅子起身離場。
新華社紐約8月19日電(記者夏林)美國總統特朗普19日接受福克斯新聞臺采訪時說,美方將幫助烏克蘭進行防衛,但不會向烏克蘭派出地面部隊,“這一點我可以保證”。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一名白宮官員當天證實,特朗普“強調”不會向烏克蘭派兵,但美國有其他方式確保烏克蘭受到保護。報道提到,不讓美軍部隊卷入海外沖突是特朗普去年競選總統時的承諾之一。
特朗普同時重申,烏克蘭不會獲準加入北約。但按照他的說法,一些歐洲國家已經同意為烏克蘭提供類似北約所能夠提供的保護措施,包括“安全保障”。上述白宮官員說,美國及其歐洲盟友和烏克蘭將繼續討論如何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
特朗普說,在實現美俄烏三方會晤之前,他希望俄烏領導人首先進行雙邊會晤。他認為,俄烏雙方最好能改善關系,否則不太方便在沒有舉行雙邊會晤之前就安排三方會晤。
他坦言,自己原本覺得俄烏沖突比較容易解決,事實上這卻是最難解決的沖突。
特朗普18日在白宮首先會晤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隨后與澤連斯基和歐洲多名領導人舉行會晤,討論烏克蘭安全保障、領土、俄烏雙邊會晤及美俄烏三方會晤等議題。其中,為烏提供安全保障是首要議題。特朗普說,對烏安全保障將由歐洲國家提供,并與美國進行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