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堅韌不拔”的企業作風是山西建投鐵軍的精神底色,也是指導實踐的行動準則。它貫穿于項目攻堅的每一個環節,體現在管理革新的每一處細節,推動企業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今天,讓我們通過山西建投低碳環保集團的生動實踐,探尋“知行合一 堅韌不拔”的企業作風如何筑鐵軍、護山河。
“知行合一、堅韌不拔”的作風,既是對“洞察時代需求,守護表里山河”企業使命的踐行,更是對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的深刻回應。
黃河岸畔:“知行合一”踐使命,讓荒坡變綠洲
在保德縣黃河生態安全應急工程中,項目團隊直面自然條件差、技術難度大、工期極限緊三重考驗,提出“胸懷大局、齊心協力,實事求是、堅守底線,靈活機動、善作善成,來之能戰、戰則必勝”的32字作戰思路,將“守護黃河安瀾”的“知”,轉化為“拼搏實干、晝夜奮戰”的“行”,完美詮釋“知行合一”的作風內核。
為打破傳統參建各方之間的壁壘,項目團隊創新“協同作戰”模式,把“利于行業”的價值觀融于合作細節:工程初期即邀請計量單位與監理單位聯合辦公,每日現場確認工程量、同步核驗進度,從源頭杜絕結算爭議,實現“日清日結”;建立“6小時問題閉環”機制——小問題現場會商解決,疑難雜癥當日上報指揮部決策,以“言出必行、行必有果”的行動效率,確保工程全程“零堵點”。同時,依托山西建投集采優勢,對建材、設備等共性物資統一招標、集中管控,將每一分資金都用在生態建設“刀刃上”,盡顯“簡約質樸”品質。
面對黃河及主要支流沿岸水利設施、邊坡及臨空道路等風險點,項目團隊建立動態監測體系,高效完成河道清淤、排水渠修復等工作,在汛期來臨前筑牢安全屏障,以“有良心”守牢安全底線。在生態修復中,堅持“自然修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累計栽植鄉土植物11.5萬株,打造生態護坡5萬平方米,完成綠化面積39萬平方米。面對荒坡綠化反季節施工難題,創新采用容器苗假植、斷根苗保濕等方式提高苗木成活率,用智慧和汗水讓昔日的荒坡成功披上綠裝,實現了“荒溝變綠洲”的生態愿景。
最終,項目順利通過上級部門督導檢查,這份認可,正是低碳環保鐵軍“知行合一”兌現生態承諾的最佳見證。
介休治水:“堅韌不拔”克難題,讓污水復清流
介休市義安鎮區域生活污水治理特許經營項目,承載著19個村莊告別污水橫流的民生期待。面對僅8個月的極限工期,項目團隊以“不折不撓”的韌勁、“開放包容”的協作,在治水攻堅中淬煉“堅韌不拔”的品格,打贏了一場與時間競速的生態硬仗。
項目啟動即面臨46個關鍵節點的審批流程。團隊迅速組建攻堅小組,拆解任務,編制可視化審批路線圖,同時抽調業務骨干成立專項工作組,與審批部門無縫對接。在各方的努力下,僅用3個月的時間,便順利完成包括土地劃撥、施工許可在內的所有前期審批手續,為后續工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最大化節約工期,團隊創新采用“平行+立體交叉”作業模式:在地表下5米至15米的垂直空間內,各類專業平行協同作業,形成了高效有序的施工體系,大幅提升了工程效率;建立日清協調機制——每日收工后,建設、施工、監理、設計四方聯合復盤,分類解決當日問題;設計團隊派駐專業設計師常駐現場,確保“圖紙疑問24小時響應、設計變更48小時落地”,累計解決技術難題50余項、完成變更25項,助力工程提效增速。
如今,木蓮河、團結干渠等入汾支流告別黑臭,一泓泓清水流入汾河;19個村莊實現“家家接管網、戶戶享清流”,美麗鄉村新畫卷徐徐展開;再生水全回用模式吸引了更多企業落戶介休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綠色動能”。這份“生態+民生+經濟”的三重效益,正是“堅韌不拔”作風的生動答卷。
從黃河岸畔筑造生態屏障,到汾河之濱煥新美麗鄉村,低碳環保集團以“知行合一”錨定發展方向,用“堅韌不拔”攻克前行難題。未來,山西建投將繼續以文化賦能、作風鑄魂,在守護黃河安瀾、建設美麗山西的新征程上,持續書寫鐵軍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