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度召開。對比十年前56.1%的城鎮化率,我國建筑業在快速城鎮化期間實現了高速增長。然而,在我國城鎮化率已達67%、城市發展從大規模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新階段,建筑業面臨的市場過度競爭、利潤持續走低、同質化嚴重等問題日益凸顯。同時,上游產業與關聯市場中存在的資源配置失衡、市場機制扭曲等結構性矛盾,也制約了建筑業轉型升級進程。
為此,江蘇省建筑行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呼吁全行業轉變發展理念,弘揚匠心精神,正視市場競爭中的深層困境,包括低價中標、違法分包、墊資施工等頑疾;全行業亟需通過科技創新、管理升級和數字化轉型突破發展瓶頸,走出一條契合行業發展規律、企業自身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一、堅持公平競爭,反對低價競標、圍標串標
“最低價中標”機制仍廣泛存在于各類工程項目。許多建筑企業反映投標價格低于成本的現象屢見不鮮,不少項目出現低于成本價20%甚至30%以上的極端報價。這類行為往往伴隨圍標、串標等違規操作,嚴重擾亂市場秩序,擠壓企業合理利潤,阻礙技術研發與人才投入,導致行業競爭格局陷入“低價低質-低利潤-低創新”的惡性循環。
協會呼吁全行業共同推動建立更加科學、綜合的評價機制,逐步摒棄“唯價格論”,真正落實優質優價。建筑企業應自覺抵制非理性低價競爭,強化行業自律,將競爭焦點從“價格戰”轉向以技術創新、工程品質、企業信用和綠色建造為核心的價值創造。鼓勵廣泛采用電子招投標、大數據智慧監管等手段,對異常低價中標項目加強跟蹤監測,并探索建立價格與誠信掛鉤的聯動機制。
二、堅持守法經營,反對轉包掛靠、違法分包
轉包、掛靠(資質出借)及違法分包行為不僅顯著推高工程質量與安全風險,而且嚴重破壞建筑市場公平競爭。數據顯示,在近年專項治理中,此類案件占比超過25%,且違規方式日趨隱蔽。易造成項目管理鏈條斷裂、責任主體虛化,引發安全事故,同時也損害守法企業利益,扭曲行業準入機制。
協會呼吁建筑企業加強自身約束,堅決杜絕資質出借行為,不斷強化項目全過程管控,逐步構建以自營能力為核心、以專業特色為優勢的市場競爭力。推薦利用物聯網、人臉識別等技術手段全面落實關鍵崗位人員現場履職管理,杜絕“人證分離”。行業協會應進一步完善行業自律公約,建立黑名單制度與聯合懲戒機制。
三、堅持誠信履約,反對墊資施工、拖欠款項
調查顯示,建筑企業平均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已突破400天,部分企業應收賬款占營業收入的比例超過80%,普遍面臨流動資金緊張與融資成本高企的雙重壓力。款項回收難導致“工抵房”現象激增,企業在房屋購入與再次銷售環節承受額外稅負。2023年以來全國超萬家建筑企業注銷,同比大幅增長,其背后多數與工程款拖欠、資金鏈斷裂直接相關。
協會呼吁建筑企業增強風險意識,優選信用良好的業主與項目,強化合同全周期管理,在合同中明確支付節點與違約責任,及時主張合法權益。強化工程款支付擔保、施工過程結算的剛性執行,規范“工抵房”管理,拓寬付款渠道,遏制債務鏈蔓延。企業應逐步減少對墊資施工的路徑依賴,增強法律維權能力,善用調解、仲裁和訴訟等渠道解決欠款問題。
四、堅持質量為本,反對偷工減料、搶工趕期
在低價中標和壓縮工期等壓力下,部分項目為追求利潤和進度,采取偷工減料、簡化工藝、省略必要檢測與養護等手段,嚴重違背施工客觀規律,損害工程耐久性與安全性,導致“樓歪歪”“路脆脆”等質量問題,嚴重損害企業信譽和行業形象。
協會呼吁建筑企業堅守“質量生命線”,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完善全過程質量責任追溯機制,積極利用數字化手段強化對隱蔽工程和關鍵工序的控制。杜絕盲目趕工、降低標準行為,科學合理確定工期與造價。行業協會可對優質工程進行正向激勵,并通過公開曝光、信用評價等方式懲戒質量違規行為,建立優質優價、劣質受罰的市場機制,使企業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自覺。
五、堅持以人為本,反對忽視培訓、違章作業
建筑業長期面臨產業工人青黃不接、整體技能素質偏低的嚴峻挑戰。調查顯示,行業內50歲以上一線工人占比超過45%,而35歲以下青年工人不足15%,招工難、老齡化、技能弱等問題突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工人技能提升缺乏經濟回報和社會認同,導致其學習動力不足,進一步加劇了隊伍結構與能力之間的失衡。很多建筑企業重使用、輕培訓,大量雇用未經系統培訓的臨時工,不僅影響工程質量安全,也阻礙行業工業化、數字化轉型。
協會呼吁建筑企業真正將人才作為核心資產,加大安全與技能培訓投入,建立系統化、常態化的培養體系,并通過完善技能等級與薪酬掛鉤機制、增強職業技能的社會認可,激發工人主動提升的內在動力。同時,應積極推行人性化管理,改善作業條件與生活保障,增強工人的歸屬感與職業認同。行業協會要推進企業、院校協同,加快構建現代化建筑產業工人隊伍,提升職業榮譽感與社會地位,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儲備堅實人力資本。
六、堅持政企協同,破除制度壁壘,共促轉型升級
建筑業轉型升級是系統工程、長期工程,仍面臨政策執行不到位、標準體系不銜接、市場準入隱性壁壘多等障礙。新型建造方式所需的計價規則、招投標政策及驗收標準尚不完善,針對城市更新、智能建造、綠色建筑等領域的激勵政策仍缺乏實效,導致企業創新投入周期長、風險高,最終即便獲得創新成果,也因成本高,很難獲得相應回報,也難以在現行工程造價體系中充分體現。這嚴重制約了企業的創新動力,影響了轉型升級的整體進程。
協會呼吁行業協會充分發揮政府與企業的橋梁作用,加快制定高水平團體標準,推廣優秀實踐案例,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建筑企業應堅定轉型決心,加強科技與人才投入,加快對接國際標準,大力發展新型建造方式和現代化組織模式,構建涵蓋EPC、BIM、裝配式及智能建造的先進技術體系與應用生態,全面提升國際化競爭能力與風險抵御能力。鼓勵全行業共同突破傳統路徑依賴,積極推進管理變革與業務模式創新,強化創新投入的體制機制保障,協同推動政策環境與市場機制持續優化。
破解建筑業“內卷”非一日之功,需要企業、協會與各方持續共同努力,從制度、技術、管理、人才多維度系統推進。在行業承壓轉型、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我們更應摒棄短視思維和行為,回歸質量根本、重塑工匠精神,共同構建創新驅動、質量優先、匠心引領的現代化建筑產業體系,攜手創造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新未來。 (江蘇省建筑行業協會)
第A16版:2025ENR/建筑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