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工商聯8月28日發布的2025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和相關調研分析報告顯示,民營企業500強入圍門檻增至270.23億元,營業收入總額、資產總額、凈利潤均較上年有所增長。
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形勢,民營企業500強通過技術創新、市場開拓和管理優化,整體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態勢,企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折射出中國經濟的活力和韌性。
營收增長與利潤提升并行
數據顯示,2024年民營企業500強營業收入總額達到43.05萬億元,戶均營業收入861.02億元,較上年增長2.72%;資產總額共計51.15萬億元,戶均資產1023.09億元,增長2.62%。
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振興國際智庫理事長李志起分析,民營企業500強整體規模持續增長的背后,有多重積極因素疊加,包括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內需市場活力釋放,企業自身也在主動求變,通過技術創新和精細化管理降本增效。
“今年年初,我們的項目遇到困難,當地政府第一時間派專人了解情況,幫助我們在最短時間內解決問題。”廣東圣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江南表示,從“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的提出到民營經濟促進法的保障,從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到弘揚企業家精神,一系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措施接連推出,讓企業輕裝上陣、專注發展。
民營企業500強的經營效益持續向好,凈利潤合計1.8萬億元,戶均凈利潤36.05億元,增長6.48%,有70家企業的凈利潤超過50億元。
李志起認為,在提升盈利方面,近年來民企探索出三條有效經驗。一是通過智能制造等數字化手段降低人力成本,二是通過垂直整合供應鏈減少采購環節損耗,三是提高高附加值產品占比。
境外業務韌性十足,是民營企業500強的另一亮眼表現。實際填報企業的出口總額1.77萬億元,增長5.17%;境外營業收入總額為3.19萬億元,增長14.74%;年末境外資產總額為2.44萬億元,增長8.14%。
當前,民企全球化布局正進一步深化,海外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數量持續增長,跨境電商模式創新讓企業直接觸達終端消費者,《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有效降低了關稅壁壘。民企通過品牌本土化策略快速適應海外市場,顯著增強了抗風險能力和競爭力。
結構優化和戰略布局共進
民營企業500強中,72%的企業屬第二產業、66.4%的企業來自制造業。民營企業500強中的制造業企業營業收入總額、資產總額、凈利潤總額分別增長了7.66%、7.92%、1.2%。
民營企業500強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布局,已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細分領域。
“連續多年躋身500強榜單的企業,普遍表現出較強的戰略前瞻性和轉型升級主動性。”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提到,500強中科技型企業數量持續增加、占比不斷提升,凸顯民營經濟在創新驅動和產業結構優化方面的積極進展,民營經濟正向高端領域邁進。
民營企業500強正加快數字化綠色化轉型發展,66.8%的企業已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降本增效,83%的企業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畜禽養殖為主業,連續11年入圍民營企業500強,近年來在生物育種、智能養殖等領域加大創新投入,研發推廣智能巡檢機器人、自動投喂系統等智能養殖裝備,推動傳統農業向自動化、智能化轉型。“傳統產業并非落后產業,只要積極求變、勇于創新,同樣能在新時代煥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該公司董事長溫志芬說。
“數字化是通過工業互聯網等技術提升生產管理效率,綠色化則幫助企業應對國際ESG標準、降低長期合規風險。”李志起提醒,企業轉型要避免脫離主業的盲目投入,可采取“試點—推廣”的分階段策略穩步推進。
創新引領與治理完善兼修
民營企業500強中實際填報企業的研發費用總額1.13萬億元,研發人員總數115.17萬人,平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77%,均較上一年增長,創新活力持續增強。
“這是應對市場競爭構建差異化優勢的必然選擇,也是產業鏈升級的現實需求。”李志起說,創新帶來的紅利直觀可見,既增強了產品定價權、市場競爭力,又能培育新的增長點。
恒力集團有限公司位列2025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三位、2025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500強第一位,培育了“從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全產業鏈。“恒力在發展每一個產業板塊之初,都面臨‘卡脖子’難題。”恒力集團董事長陳建華表示,公司圍繞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發力,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深層次合作,更好促進科研成果有效開發和充分轉化,全力打造高水平創新平臺。預計未來2年到3年里,公司將開發30個新品種。
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要求企業完善治理結構,提升科學管理水平。作為民營企業排頭兵,500強企業加快引入外部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實際填報的500強企業中,52.24%的企業引入戰略投資者,37.31%的企業引入財務投資者,33.33%的企業引入產業投資者。
“引入戰略投資者不僅能補充資本,更能優化治理結構,有助于科學決策,與產業投資者的合作則帶來訂單資源和技術協同。”李志起說。
從外部投資者屬性看,實際填報的500強企業中,73.86%的企業引入民間資本,57.52%的企業引入國有資本,32.68%的企業引入境外資本。民營企業500強中有194家企業實際控制273家A股上市公司。宋志平提到,大多數上榜企業已和資本市場形成深度關聯,表明資本市場在助力民營企業增強綜合競爭實力、建立健全現代企業治理結構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內控管理方面,90%以上的企業設置監事會(董事會審計委員會)、法務、審計等不同形式的內控合規機構。既通過制度設計平衡效率與風險,又以可持續發展理念規避粗放管理漏洞,同時對接國際標準增強海外投資者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