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 題:鍥而不舍 久久為功——“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系列述評之四
新華社記者黃玥
2026年—2030年,“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百廢待興到新時代的偉大變革,14個“五年”串聯起不同時期的奮斗篇章,“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一番話意味深長:“把歷史視角、戰略思維,都落實到具體行動上來。”談及即將制定的新的五年規劃,總書記說:“這實際上是中國的一個特色。我們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充分尊重民意并且符合實際的全面系統的規劃,并且有超強的執行力來落實這些規劃。”
“有外國領導人對我說,中國有一大優勢,你們總是制定各種規劃,而且各種規劃總是能實現。”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制度優勢背后,是一茬接著一茬干的韌性。
《之江新語》里寫著這樣的深刻自覺:“要一以貫之,決不能朝令夕改”。
2013年,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牢記一個道理,政貴有恒。為官一方,為政一時,當然要大膽開展工作、銳意進取,同時也要保持工作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政貴有恒。描繪新時代萬里長江圖,習近平總書記態度堅定:“只要堅持走,都會走到底,就怕來回來去改路線,什么時候能走到頭”;擘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總書記明確要求:“決不半途而廢,決不南轅北轍,決不回頭倒退”。
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從《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福州“3820”戰略工程,到浙江“八八戰略”,站在今天回望,習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時領導編制的一個個長時間跨度的戰略規劃,決非著眼一時的孤篇,而是綿延不絕的實踐續篇。
時間,在久久為功的累積中催生質變。
廈門從海防小城蛻變為開放窗口,福州從紙褙舊城發展為現代都市,浙江從資源小省轉型為創新高地……它們以成功實踐印證,“一張好的藍圖,只要是科學的、切合實際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著干,干出來的都是實績”。
大國復興,志在千秋;跬步千里,積健為雄。
河北雄安新區雄安站候車廳,一座“千年輪”齒輪緩緩轉動,走完一圈需一千年。它的起始日期被設定為2017年4月1日,那是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雄安新區消息發布的日子。
“建設雄安新區是一項歷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歷史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穩扎穩打,一茬兒接著一茬兒干。”在習近平總書記引領下,這座未來之城,將千年大計的定力和只爭朝夕的干勁,融入每一寸拔節生長。
“當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堅定行動派、實干家”。放眼神州大地,更多接續奮斗的畫卷,鋪展在新的征程上。
如期完成脫貧攻堅,接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年年植樹到代代治沙,推動荒山成林、沙地變綠,為了美麗中國久久為功;“神舟”飛天、“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向著航天強國的星辰大海進軍……
歷史在砥礪中前行,未來在奮斗中書寫。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東,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行調研。
日照港邊,海天遼闊,碧波蕩漾。總書記駐足碼頭岸邊,臨海迎風,遠眺凝思。
看到港口職工朝氣蓬勃、志氣昂揚,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高興,深情勉勵:“我們都是奮斗者,從過去奮斗到今天,取得這么輝煌的成就。我們未來的目標很明確很偉大,要實現它,還得靠我們繼續實干奮斗。”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2022年農歷小年剛過,習近平總書記驅車沿著蜿蜒山路,冒雪來到汾河岸的村莊,走進老百姓家中,拉家常、問冷暖。
“現在村里水、電、交通都很好,大家都有事做、有收入,我們趕上了好時代,都是托共產黨的福、托總書記的福。”村民樸實的話語道出了真摯的心聲。
“共產黨就是給人民辦事的,就是要讓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一年比一年過得好。”習近平總書記說。
一天天、一年年累積的滄桑之變,見證著人民政黨實干富民,“好了還要再好,不能止步”的不變信念。
“一任接著一任干,一任干給一任看。”30多年前,在福建寧德干部隊伍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習近平同志把它進一步改為:“一任接著一任干,任任干給群眾看。”
2015年,再次回到梁家河,同鄉親們一起回憶七年知青歲月,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坦露心扉:“那個時候,我就說,今后如果有條件、有機會,我要做一些為老百姓辦好事的工作。”
“要為人民做實事”——這是堅定不移的初心,也是矢志不渝的行動。
大道如砥,不負人民。循道而行,功成事遂。
回望來路,“我們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同中國人民接續奮斗的結果”。
眺望前方,“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憧憬和挑戰,都激發我們只爭朝夕、永不懈怠的奮斗精神”。
歷史不會辜負實干者,未來一定屬于奮斗者。